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89.02 K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4.03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演讲蔚然成风。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都是能言善辩、才学出众的演说家,一篇篇流传于世的先秦文章,无不体现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语言魅力。

演讲的魅力与蔓延,首在“修辞”之功。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定义:“修辞是在每一事例中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演讲本质上是一门说服的艺术,目的在于让听众耐心倾听,进而理解认同。对于演讲而言,修辞技艺首在“安排”,兼及“用语”,结构和语言是演讲修辞的必修课。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讲的结构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除了“开场白”和“结束语”外,最重要的是“陈述事实”和“说服论证”,也即“修辞式推论”。但也不妨偶尔离题或插叙,以“折断性叙事”展示修辞之美。比如作家李敬泽的演讲集《空山横》,“折断性叙事”是其典型特征。他以一个敏锐观察者的视角,讨论文学的未来、机器的限度、人的可能等。古今、新旧,经典文学、古雅戏曲、沸腾的短视频现象、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等,共存于作家眼中的烟火人间,尽显修辞“安排”、“折断叙事”的结构魅力。

好的演讲语言,也与其他文体多有不同,朴素、优雅、节制,又有极高的容纳密度,赋予文本和作者生命的重量,从而使得演讲文多是华彩斐然、余音绕梁的美文,优雅而精准,平衡而严整。

媒介发达、传播迅捷、信息无比丰富的时代,演讲声名鹊起、魅力倍增,更在于演讲文稿自身不可多得的文学属性。就传播效果而言,文稿的魅力才是令观众动心、动容的不二法门。而一篇篇演讲文之所以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烙印着“作者”的独特个性,“作者性”是优秀演讲文的鲜明标志。作为学者和批评家,他们各自彰显着风格鲜明的“作者性”,李敬泽的缠绕绵密与联想丰富,莫砺锋的扎实、严谨与广博精湛……他们用富有美感与乐感的语言,生成出一篇篇“文质彬彬”的演讲美文,载着读者从此岸驶向彼岸。

(摘编自马琳《好的演讲蕴含深沉的文学密码》)

材料二:

演讲是一种现场说理行为。演讲者以声音为媒介,通过现场演说将观点传递给听众,使之接受并信服。鲁迅、胡适、老舍、闻一多、朱自清等人都非常重视演讲,留下诸多演讲名篇。

史料记载,鲁迅的每次演讲现场都是人山人海,演讲记录稿则被南北各地的报刊抢着刊发。他的演讲名篇《老调子已经唱完》《革命时代的文学》《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书杂谈》等,或直指当时社会顽疾,倡导时代变革,或阐发文学观念,推动文学革新,无不强调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性演讲,这些演讲特别注重追求美与哲思的交融。演讲者总是高瞻远瞩,结合时代语境、抓住社会关键问题展开,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像播火者一样传递着思想的火种,开启民智、烛照前路。

与纸上书写不同,文学演讲依赖声音与话语来实现,作家能够与现场听众即时互动,在双向交流中完成思想观念的传播。事后,演讲稿通过媒体发表,形成第二次传播。这些演讲稿往往文采斐然,不乏文学性,于是被归入散文之列,拓展了传统散文的边界,而且为散文创新注入活力。

文学写作是依靠字符来完成的,传播空间受到限制,而传播时间则可以无限延长,作者无须过多考虑特定时空中的阅读对象,在话题选择、素材取舍、表达方式方面享有较大自由。而演讲是依赖声音与话语进行的,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传播空间和时间受到限制,信息生产、传播与接受几乎同时完成。为了吸引此时此地的听众,演讲者必须精心选择话题和素材,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传播较为广泛的演讲,往往都会选取公共性较强的话题,这样才会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听众。莫砺锋是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的《莫砺锋演讲录》无论是怀人言志,还是解读经典,都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在演说时善于将学术话题通俗化,而且不忘观照现实生活。比如,他告诉听众,阅读李白“可以使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杜甫的伟大情怀就是“人要关心他人,要关心社会”,苏轼最可贵的是“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学习辛弃疾“那种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

演讲话题的公共性越强,就会传播得越广。传播的领域越广,也就意味着观点要经受越多的检验。这对演讲者的思想水平、理论素养、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

好的演讲者关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关注时代巨变中人的心灵世界变化。他们拥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对历史、现实和人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大众性又具有精神深度的话题,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现代传播语境中游刃有余,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