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2024学年重庆市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194.65 KB
总页数:3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3.38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重庆市永川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

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题壁风尚起源于秦刻石之风与题字之习,至东汉出现以诗题壁的记载,经六朝发展,唐代之时已蔚然成风。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加以纸张昂贵,于是诗歌题壁成为风尚,京师长安尤甚。从宫城、皇城到外郭城,从寺观园林到私人宅第,诗歌作为最活跃的文化元素,流动在这座城市各个圈层的社会空间中。

唐代帝王多能诗,亦有题壁的记载。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开元中东宫官薛令之题诗自伤,玄宗驾临东宫,看到薛氏题壁诗,遂续题一首令其辞归。所题两诗如同大臣的奏状和皇帝的诏书,只不过是用诗歌的方式体现出来。

大明宫内的中书、门下两省是中枢机构,官员们繁忙政务之余,题诗于壁并不鲜见。乾元元年(758),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时,有题壁诗《题省中院壁》。白居易拜中书舍人时,题诗于中书省新壁,作《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皇城衙署遍布百司,为官员理政之所。

寺观不仅是礼佛修行之所,也是世俗交往的公共空间,类同于公共园林,往往也是文人墨客雅集题诗的佳处。钱起《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前半云:“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香缘不绝簪裾会,禅想宁妨藻思通。”佛门而有儒风,禅林而通藻思,正是文人雅意所在。

文人雅士坊里题诗,屡见不鲜。新居落成,友朋来贺,奉上题壁,为新居锦上添花,乃恭贺新居的雅礼。除了友朋题诗以贺,也有自我庆贺的。宅第题诗往往刻意营造诗意栖居的氛围,尤其着眼于世俗都城中的出尘之思,从而闹中取静,俗中见雅。如许棠《题开明里友人居》:“城中尘外住,入望是田家”,元稹《题李十一修行里居壁》:“怜君虽在城中住,不隔人家便是山。”

长安题壁诗的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到落第举子,涵盖三教九流。题诗的场所遍布宫城、皇城与郭城,举凡宫殿、官厅、寺院、道观、祠庙、园林、驿馆、宅第、池亭等,无处不有诗。题诗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交游投赠、时事感发、即目写景、下第书怀等,是长安“墙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初兴,诗歌传播主要通过传抄流行,题壁这种便捷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唐诗的传播。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长安题壁诗具有四个特质。一是便捷性。诗歌通过题壁的方式“发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可题之诗,可题之场所,即可题诗。二是开放性。题壁是唐诗发表的重要方式,长安社会空间的开放性为唐诗传播提供了最佳的平台。三是互动性。题壁作为文学活动,既包含创作,也有接受传播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再创作。对于题壁的传播效应,有学者称之为古代的“互联网”。题壁是对阅读的期待,众多的同题、续题、转题,即互动的体现。四是景观性。题壁的场所往往也是长安的文化景观,题诗于上,成为新的景观,相当于锦上添花。通过景观的重塑,提高景观的知名度,引起更多人的游赏,形成景以诗名、诗因景传的“双赢”效果。

魏景波《唐代长安的诗歌题壁风尚》(有删减)

材料二:

唐宋是诗词的鼎盛时期,诗歌公开发表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这时候,公共场所的墙壁,就很自然地承担起了“诗刊”的功能。墙壁的空间,就像杂志的版面,总有填满的时候。为了给诗人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当时还发明了“诗板”,或称“诗牌”。一块诗板,就是一块平整的木板,将诗句题写或刻写在上面,然后挂于墙壁或栋梁上。如果做个类比,墙壁相当于报纸杂志的正页,而诗板就是附页,可以根据需要扩版。

著名的诗人,“编辑”们会主动约稿。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了李白被约稿的故事:一天,李白到长安附近的慈恩寺游玩,寺庙的僧人将他作为上宾热情招待。休息的时候,僧人捧出了用吴胶粉刷过的精致水松诗板,请他题新诗一首。

唐宋时期的墙壁和诗板,具备报纸杂志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如今“新媒体”才有的功能:

一是重要的诗词作为“头条”,可以长期“置顶”。长沙岳麓书院旁有座道林寺,寺内有个“四绝堂”,四壁分悬着杜甫、宋之问、沈传师、裴休四位大家的诗作。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几十年后,诗人齐己访问这里时,仍可凭吊这四块诗牌,并且留下了“宋杜诗题在,风骚到此真。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的感怀诗句。

二是“粉丝们”还可以留言跟帖。王安石游览开封的西太一宫时,在墙壁上题写了《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后来,苏东坡祭祀西太一宫,见到了王安石的旧作,有感而作《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随同苏东坡的黄庭坚也写下了《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这和现在的网络跟帖是一样的。

三是已经发表的诗作,可以“撤回”。成书于唐末五代的《唐摭言》记载:“李建州,尝游明州磁溪县西湖题诗。后黎卿为明州牧,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