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有多处宴饮场景的描写,有28个回目中涉及宴饮,其中大宴小宴应接不暇,无一不体现着贵族家庭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宴饮场景不单是小说的组成元素,更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别有深意,具有了多重艺术魅力。
预叙属于叙事时序中的一种,叙事时序就是叙事时间的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叙事时序包括顺叙、倒叙和预叙三种。预叙指的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预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应用很广泛,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中都有呈现。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道:“中国作家在作品的开头就采取了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以期和天人之道、历史法则接轨。这就使他们的作品不是首先注意到一人一事的局部细描,而是在宏观操作中充满对历史、人生的透视感和预言感。”预叙手法与传统说书艺术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我国的古典小说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说书人在讲一个故事时会在开头做出总体性的暗示,使故事不会散乱。
《红楼梦》中的宴饮场景,多用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预叙,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发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会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英伽登提出的“填补不定点”的理论,作品中的空白点,会由读者的阅读,借助想象、联想等填补。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揣摩思考故事,延长审美感受。如第五回中的宴饮,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太虚幻境中呈现出来的种种,宝玉不理解,读者也不理解,但阅读的好奇心却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贾政觉得不祥,读者亦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外,预叙还有利于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如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全书的一个总领,作者已经把故事的结局都写出来了;第二十二回宴会上的灯谜,也已经预示了几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宝玉参禅也暗示着他最终会大彻大悟;第六十二回和第六十三回中,宴会上众人所行的酒令、花签令都已经提到了众人的结局。结局已定,故事的整个圆已经画好,最终看完众人结局,便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小说结构就在预叙中具有了完整性。
预叙也时常会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使人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对照,为人物之间设置巧妙的牵绊。如第五回《终身误》中写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词中的“山中高士”“世外仙姝”都是赞美宝黛二人出尘纯净的品质。小说也利用二人之间的关键人物宝玉点出了这种关联,第一百一十回中写到宝玉看着身穿孝服的宝钗,心里想到的是如果林妹妹这样打扮会是什么样子,在他的内心想象中再次将宝黛二人串联起来。也有观点认为,梅花除了体现出宝黛二人的联系之外,还与妙玉有关。妙玉出场较多的回目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和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同时涉及“雪”与“梅”,便是同时指涉黛玉和宝钗。在具体故事演绎中,妙玉与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更加鲜明。
预叙经常会揭示故事的真相,《红楼梦》诞生在思想控制较为严格的清代,其一向被不少学者认为与清史有关系,照此说法的话,曹雪芹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自孔子首创,寓褒贬于创作中,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在后世的史传文学中广为应用。唐传奇、明清小说等这类小说文体虽然与一般的史传文学有区别,但也受到史传文学的诸多影响,在这一类作品中能明显看到春秋笔法的使用和作者暗含的真实意图。如《红楼梦》中的曲词预叙,曲词对秦可卿的评价是“画梁春尽落香尘”,暗示她最终会上吊自杀。但是故事中看起来秦可卿是病死的,她死后,丈夫无动于衷,公公贾珍却痛哭流涕,脂砚斋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第十三回现在通行的版本回目叫作“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原名叫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真实的死因是在天香楼与公公贾珍行苟且之事,被人撞破后羞愤自杀,作者巧妙地利用预叙手法,在第五回安排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便将真相道出。王熙凤的判词亦是如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人”“木”合起来便是一个“休”字,由此在预叙中表现了王熙凤最终被贾琏休弃的悲剧真相。
(摘编自侯彦帆《红楼梦中的预叙手法管窥以宴饮场景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28处宴饮场景的描写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使小说更有艺术魅力。
B.文学作品中故事本身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