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下诏,表彰司马炎的功绩和德行,表示愿意禅位给他。朝廷公卿大臣纷纷上表劝进,称颂司马炎的功德。司马炎多次推辞,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的姿态,最后接受禅让,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这一过程(???)
A.保障了政治的和平稳定
B.是对上古禅让制度的继承
C.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观
D.为了增强新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禅让,权臣不仅在形式上获得了皇帝的“主动”让位,也得到了朝廷和大臣们的拥护,从而增强了新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仅凭禅让制不足以保障政治的和平稳定,排除A项;材料中魏元帝禅让是被迫的行为,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不同,排除B项;权臣夺取了皇帝的权力,不符合儒家的“忠”,排除C项。故选D项。
2.宋承唐制,征收两税,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派发各种徭役,可谓役上加役、役外加役。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募役法的推行(???)
A.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B.使赋税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遏止了封建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募役法规定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从两税法开始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也即改变而非延续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徭役最初是要求百姓服劳役兵役,而非缴纳实物,排除B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重要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募役法的推行未能改变土地私有制,也没有直接限制占有土地的数额或限制土地买卖,在遏止封建土地兼并方面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3.有人将“八股”文称作“制艺”,即按规定的要求制作科举程文的技艺,它不是像诗赋那样表达真情实感,而是巧妙地将经义组合成对仗工整的韵文;它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只需要满足复杂条件的技巧。由此可见,八股取士(???)
A.丧失了选官价值 B.禁锢了文人思想
C.固化了社会阶层 D.降低了官员水平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八股文的写作具有很强的格式要求,是一种技术性的文字游戏,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创新,只要有技巧,由此可见,八股取士是一种程式化的选官方式,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创新,B项正确;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仍发挥了选官作用,“丧失了选官价值”说法绝对,排除A项;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点,一般认为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材料未提及一部分阶层控制官场,不能看出八股取士固化社会阶层,排除C项;“降低了官员水平”说法宽泛模糊,与材料“八股取士格式呆板、不利于表达感情和创新思想”的主旨结合不紧,排除D项。故选B项。
4.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明代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尤其在江南地区,许多农民将土地改种棉花,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这表明明代(???)
A.政府支持经济作物种植 B.棉布生产供不应求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粮食生产出现危机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许多农民将土地改种棉花,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可知明代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棉花主要用来生产棉布,但棉布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得而知,排除B项;根据“许多农民将土地改种棉花”可知,经济作物的种植会占用一部分粮食种植的土地,但无法据此得出粮食生产出现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5.1899年,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招抚义和团的谕旨,试图通过安抚和招募的方式,将义和团纳入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