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青海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巴务相被视为土家族的始祖,也是巴人部落的第一任廪君,其生活的年代距今约4500年,其所在部族也被称为廪君巴人。廪君巴人将华夏族传说中的五方神兽中的西方神兽——白虎——奉为自己的图腾。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时期
A.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 B.原始宗教观念的趋同
C.周边民族的文化认同 D.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2.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使秦国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B.率先建立了郡县制度
C.较全面彻底地改革旧制 D.注重文化思想的统一
3.杜甫称自己作诗意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据此可知,两名诗人
A.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 B.赞颂盛唐的繁华气象
C.推崇写实的创作风格 D.具有复古的政治倾向
4.自晚唐以迄宋元,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纷纷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强烈倾向。以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广州大量修建内河码头 B.宋朝明州官府限制出海船只
C.宋朝泉州港商船航行东南亚 D.元朝杭州重点发展手工作坊
5.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是在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这一论断
A.强调了行省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
B.阐述了行省制权力分配的特点
C.误解了行省制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
D.表明了行省制完全是创新体制
6.明人庄元臣在《曼衍斋草》一书中记载,凡桑地二十亩,每年雇长工三人,每人工钱二两二钱。”这一记载可用于研究明代
A.人地矛盾的尖锐化 B.农村经济的货币化
C.新生产关系的萌芽 D.地租形式的新变化
7.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令:“英吉利国夷人,自议禁烟之后,反复无常,前次胆敢先放火炮,旋经剀谕,伪作恭顺,仍勾结兵船,潜图报复,彼时虽加惩创,未即绝其贸易,已不足以示威。”据此可知,该谕令
A.表明中英矛盾已缓和 B.反对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C.主张断绝与英国交往 D.要求加强对英国的打击
8.1905年,立宪派人士在《京话日报》发文说:“中国民权一兴,岂不是眼里没了朝廷,唉,不然呕,民人有权,正是尊敬朝廷的意思?日本国,变法三十年,民权最发达,日本人民,尊敬明治天皇,如天如地,日本第一条宪法,就是天皇神圣不可犯。”这一论述
A.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B.体现了立宪派劝谏清廷苦心
C.改变了国人对日本看法 D.推动了晚清民主革命的进程
9.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州学生群体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后来当地工人广泛加入,呈现“学生在前、群众在后”的特点。与此同时,山东的抵制日货运动猛烈而持久,一些旅居山东的英美人士尤其是美国人也积极配合并参与反日运动。这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思想解放 B.具有划时代意义
C.取得了初步胜利 D.影响广泛且深刻
10.1927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暂停在一些地区的武装起义计划。9月,中共中央关于革命策略的决议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应避免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冲突,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的这些决定
A.体现了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地区 B.表明对革命形势判断出现严重失误
C.是为了配合国民党左派的革命活动 D.反映了对革命斗争方式的灵活调整
11.图1所示为1933年古北口战役中的“将军楼”(位于今北京密云,相传为国民革命军25师师长所在的指挥所,25师属于1933年调至此地的国民军),其顶部在这场战役中被炸出一处较大的孔洞(如图2)。造成这一孔洞的应是
A.日本侵略者 B.东北抗日联军
C.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D.阎锡山军阀部队
12.1954年3月到1954年7月,工厂职工代表选举在全国展开。上海机床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