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8分。
1.《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以待凶荒。”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
A.以民间力量救济为主 B.调节了社会群体的关系
C.救济对象主要是灾民 D.反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明确划分了不同层级的储备用途:邦国储备用于施惠,乡里储备用于赡养孤老,郊里储备接待宾客,野鄙储备应对流民,县都储备防备灾荒。这种设计旨在通过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B项正确;题干描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的储蓄备荒职责,并非民间力量为主导,排除A项;救济对象涵盖灾民、孤寡老人、宾客、流民等多类群体,并非仅针对灾民,排除C项;仅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的储蓄备荒职责并不能直接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东汉时期,出现了“乃开广田土三百顷余,其所起庐舍,陂渠灌注。又池鱼畜牧,有求必给”的场景;魏晋时期更出现了“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的格局。这些现象的出现()
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可知,描述的是东汉、魏晋时期的庄园景象,庄园经济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掌握在士族地主手中,农民失去土地,这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阻碍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现象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的,会加剧社会矛盾,排除A项;庄园经济的发展,地方豪强、士族势力膨胀,不利于中央集权,另外土地兼并,使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税收减少,削弱了统治基础,排除B项;土地利用率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的程度,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唐朝前期,吐鲁番等地“钱帛并行”,“输绫、绢、施者绵三两,皆书印焉”(符合“阔尺八寸、长四丈为匹”等要求加盖官印),才可以充当日常交易钱币()
A.赋役制度影响货币市场 B.绢帛拥有广阔海外市场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缺位 D.官营手工业生产标准化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钱帛并行”“可以充当日常交易的钱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府实行租庸调制,其租、庸、调皆为实物。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唐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单一的金属货币无法满足市场流通所需,需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以解决钱荒,这反映了赋役制度影响货币市场,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绢帛的在海外流通的情况,排除B项;从材料“符合‘阔尺八寸、长四丈为匹’等要求加盖官印”可以看出,政府正常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维持市场秩序,排除C项;租庸调中的缴纳的绢帛为民众自己生产,属于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
4.宋代中枢权力机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宋仁宗此举意在()
A.提高监察治理的效能
B.分化地方事权以规范秩序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构建监督机制以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设置台谏系统监督百官,通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对台谏系统进行监控,同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进行牵制,通过构建监督机制以强化皇权,D项正确;强化监督与制衡措施,可能影响效率,未必能提高效能,排除A项;据材料“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可知是对象对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B项;强化对台谏系统监控,目的在于防止腐败,并没限制监察官员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5.乾隆四十三年,四川盐亭县两名九岁的小男孩刘縻子和李子相一同放羊,刘縻子向李子相讨要了午餐葫豆,未果,刘縻子开始辱骂、殴打李子相,李子相被推倒,不幸当场丧命。依《大清律例》,然而,乾隆却驳回了地方督抚“拟减等至杖一百、流三千里,追埋葬银二十两”的上请,按照正常律法判处刘縻子绞监候(相当于现代的死缓)。此案的判决()
A.彰显了儒家矜弱恤幼理念
B.体现了皇帝秉持依法治国的理念
C.未成年人犯罪应宽大处理
D.有利于皇权渗透到地方基层治理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乾隆却驳回了地方督抚‘拟减等至杖一百、流三千里,追埋葬银二十两’的上请,按照正常律法判处刘縻子绞监候”可知,乾隆皇帝驳回地方督抚的减轻刑罚建议,坚持按照正常律法判决。这种做法加强了皇权在地方基层治理中的渗透和影响力,D项正确;虽然儒家思想强调矜弱恤幼,但材料更强调乾隆皇帝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