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178.04 K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67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发掘的窖穴和彩绘陶罐里,发现了大量只剩下皮壳的粟。据此判断,该遗址属于()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用窖穴储存食物,能制造彩绘陶罐,大量种植和加工粟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属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A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与“发现了大量只剩下皮壳的粟”不符,排除B项;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C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A项。

2.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

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佛道传播冲击儒学

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而六经是儒家经典,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这体现了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A项正确;魏晋之后儒学受到佛道教思想冲击,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考信于六艺”不属于社会现实,这是体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而到了唐代“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阗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庶族地主取代了士族地主 B.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 D.经济发展冲击了科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庶不婚相比,唐朝更多以科举作为择婿的依据,门第观念淡化,即社会思想价值取向发生转变,C项正确;唐朝时期士族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虽然庶族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出现庶族地主完全取代士族地主的情况,“取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士庶之间婚姻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整个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科举制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导致思想观念转变,未涉及经济发展对科举制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发展冲击了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如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观点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国家统一民族共生 B.多元一体国家认同

C.实现汉化民族交融 D.共处华夏友好和平

【答案】B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一词在辽宋夏金时期,得到辽金等少数民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和国家认同的主题,B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虽然辽金等朝都有汉化现象,但“实现汉化”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有和平,也有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5.清代小说《林兰香》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这折射出当时()

A.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 B.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可以看出小说中出现了较多的市井人物,折射出当时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主流文学题材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排除C项;仅从小说中描述,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6.马克垚说:“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这主要强调了()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粉碎瓜分梦

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历史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