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奄宦》中总结说:“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几,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出现材料中这一现象是()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内阁行政权力已经丧失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明朝的宦官专权是汉唐宋以来最为严重的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依赖宦官加强自己的统治,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的表现,B项正确;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皇帝权力扩大,排除A项;明朝皇帝拥有决策权,而不是宦官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内阁拥有票拟权,所以其行政权力没有丧失,排除D项。故选B项。
2.西方政治体制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下列材料所述政治制度按其形成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三个阶层的代表组成,并表现出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的倾向,这一现象主要形成于1302年,可知①的时间是14世纪初;公民大会和议事会是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②的时间应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议会制定法律,国王无权废止”描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特别是《权利法案》颁布后的政治制度。该法案于1689年颁布,可知③的时间应为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描述的是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标志着德国统一后政治体制的确立,可知④的时间应为19世纪中期。故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
3.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出现了受封赏之人有列侯、封君之名,享“衣食租税”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且不得世袭的现象。如商鞅被封商于之地十五邑,而他在被人告罪后,其封地和少量“品兵”根本不足以托身,只能逃向国外。可见,变法后的秦国封赏之举()
A.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B.奠定了郡县制的实施基础
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带有中央集权制度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材料“享‘衣食租税’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且不得世袭的现象。如商鞅被封商于之地十五邑,而他在被人告罪后,其封地和少量‘品兵’根本不足以托身,只能逃向国外”概括得出结论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出现的受封赏人都只是享“衣食租税”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不能世袭,所以商鞅变法后,秦国所封赏的那些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要比之前的分封制下的封地更为密切,因而变法后秦国的封赏之举带有中央集权制度的色彩,D项正确;商鞅变法后,所封的列侯、封君只享“衣食租税”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不能世袭,有少量的“品兵”,却不足以形成分裂割据,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现象是分封制,与郡县制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分封制的内容,并不涉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美国卡特政府于1978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改革法把设立高级行政职位作为提高政府效率的焦点,总统每年对5%的高级行政官授予“功绩奖”,对1%的高级行政官授予“杰出奖”。同时改革法实行功绩工资制,按工作表现付薪金。《文官制度改革法》的颁行()
A.杜绝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有利于提升官员工作积极性
C.规范了官员的晋级标准 D.使政府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总统每年对一定比例的高级行政官授予“功绩奖”“杰出奖”,并且实行功绩工资制,按工作表现付薪金,这种奖励机制和薪金制度能够让官员明确知道努力工作、表现出色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报酬,从而激励官员提升工作积极性,B项正确;“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政府决策失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如信息掌握程度、决策机制等,仅通过对文官制度的改革,不可能完全杜绝政府的决策失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高级行政官的奖励措施以及功绩工资制,并未涉及官员晋级标准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要围绕文官的奖励和薪酬制度,没有体现政府效率变化的最终结果,无法得出“政府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进行宣誓;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首次将宣誓写入宪法文本;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须宣誓后始得任事。这项制度的实行()
A.主要为了增强就职仪式感 B.规定了文武官员的权力
C.提高公职人员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