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福建省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807.29 K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49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2025届福建省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

3.答题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考古学家在1万年前的地层中的三处发现。这些发现()

湖南玉蟾岩遗址

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于栽培稻

江西万年吊桶环遗址

对植硅石的鉴定表明已采集的野生稻为食物,栽培稻也已出现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的硅质体

A.证实了我国最早发明了农业 B.可用于探究稻作农业的起源

C.说明我国先民生活来源稳定 D.标志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考古学家在洞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吊桶环和广东英德牛栏发掘出关于古人种植稻谷的证据,从采集野生稻到人工栽培水稻,可用于探究稻作农业的起源,B项正确;材料时间说明我国古代农业起源较早,但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较,不能得出我国是最早发明了农业的国家,排除A项;此时我国先民生活来源不稳定,排除C项;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材料未涉及这一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盐铁论》指出:“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均输平准以增加财政收入 B.实施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C.提出征收财产税以抑制工商业 D.主张废除盐铁官营以利民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论》中提到盐铁官营等政策“与民争利”,导致“就本者寡,趋末者众”,主张废除这些政策以“进本退末”。这表明作者反对官营政策,主张废除盐铁官营以利民生,D项正确;材料主张“罢均输”,而非实行均输平准,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经济政策,而非赋税政策,“实施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反对盐铁官营政策,未提及财产税对工商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唐初法律思想强调“明法慎刑”。唐《狱官令》规定,在押的各妇女,都要“于男夫别所”。唐朝还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冤狱。这说明唐代()

A.唐律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 B.政府公正平等的司法理念

C.社会开明开放的时代风气 D.唐律礼法结合的法律原则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初法律思想强调“明法慎刑”,《狱官令》规定,分押女性囚犯体现对女性特殊需求的关注,“录囚”制度旨在减少冤狱,这些措施体现了对民众基本权益的保护,反映了朴素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古代法律受皇权和社会等级影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难以做到“公正平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特点,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唐律与礼法的结合,而是强调法律的执行和对囚犯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

4.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辽国,以蕃人自居,怀自卑之心学习“中国文化”。随着中原混乱,辽主频年出征企图入主“中国”。946年,辽主身着中国法服,起居均用中国礼仪,接受蕃汉大臣的朝贺,宣布大赦天下,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辽的这些举措()

A.加速其封建化进程 B.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

C.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D.丰富了儒家礼治的内涵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辽学习汉族先进的“中国文化”,采用中国礼仪制度,这有利于契丹族社会发展和封建化,A项正确;10世纪是辽宋西夏并立时期,国家不统一,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辽学习而非发展汉族的礼仪文化,并没有丰富儒家礼治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

5.图1和图2中明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划界多平直而粗略,而清代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划界曲折而明确,与内地并无二致。这主要得益于清代()

图1:明朝后期边疆形势图(万历年间)图2:清朝中期边疆形势图(1820年)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C.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