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夏代早期的都城迁徙十分频繁,后期则相对稳定,其迁徙范围大抵在华山以东至豫东平原的横长地带,且与中原铜、锡矿的分布几乎完全吻合。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南部发现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铸铜遗址。据此推知,夏代都城迁徙应主要基于()
A.早期社会局面的动荡 B.青铜冶铸发展的需要
C.农业耕作区域的扩大 D.都邑防御功能的衰退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且与中原铜、锡矿的分布几乎完全吻合。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南部发现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铸铜遗址”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都城迁徙范围与铜、锡矿分布吻合,且有铸铜遗址发现,说明都城迁徙很可能是为了获取青铜冶铸所需的铜、锡矿资源,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都城迁徙与铜、锡矿分布的关系,而非社会动荡,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都城迁徙与中原铜、锡矿分布关系,并未提及农业耕作区域,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都城迁徙与矿产资源及青铜冶铸的关联,没有涉及都邑防御功能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在两汉资料汇编《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中,列在“民政”标题下的内容共26项,其中涉及救助的就有置三老、尊高年、赐孝悌、力田钱帛、恤鳏寡孤独、恤流民、崇孝行等12项之多。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A.社会保障颇受政府重视 B.租税赋役来源稳定
C.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 D.地方治理效能提升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提到在两汉资料汇编《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民政”标题下,涉及救助的内容多达12项。这表明两汉时期政府在民政事务中有诸多关于救助方面的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保障相关事务的重视,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围绕的是救助相关内容,并未提及租税赋役来源的稳定与否,与题干所给信息无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政府在救助方面的行为,并没有提到慈善组织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救助内容,没有涉及地方治理效能提升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列古代钱币组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形制与钱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最适于探究,中国古代()
A.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B.钱币文化的传承交融
C.商贸支付手段的沿革 D.农耕方式的扩展传播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下列古代钱币组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形制与钱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最适于探究”结合所学可知,从秦半两钱到唐开元通宝再到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在形制上都传承了外圆内方的特点,同时少数民族货币又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体现了钱币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交融,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货币的形制与钱文,而非金属冶炼技术,排除A项;题干中重点在于货币的形制和钱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而不是商贸支付手段的变化,排除C项;货币是一种经济交易的媒介和文化符号,农耕方式的扩展传播主要涉及农业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与汉代“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相比,明清时期,粮食、棉花、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高产作物的引进与传播 B.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勃兴
C.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D.资本性借贷关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粮食、棉花、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诸多商品粮基地,粮食、棉花、布匹等民生日用品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这意味着不同地区依据自身的优势,专门生产某些商品,形成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使得这些商品能够在长途贩运中占据主要地位,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粮食、棉花、布匹等民生日用品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以及商品粮基地的出现,并未提及高产作物的引进与传播相关内容,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勃兴主要体现在市镇的繁荣、商业活动在市镇的集中等方面,题干重点突出的是商品生产的区域化以及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排除B项;资本性借贷关系主要涉及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利息等相关内容,题干重点突出的是形成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
5.“通商大臣”这一官名,始于1844年10月清政府设置的“五口通商大臣”。初设时由两广总督兼任,1858年底改由两江总督兼职,其后又经历了从“五口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