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958.76 KB
总页数:3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3.1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显示,人类遗骸中氮元素含量的高低,能反映其生前食物组成中肉类摄入程度的多少。仰韶文化时期,男性与女性遗骸中氮元素检测数值差距不大;东周时期,男性遗骸中氮元素检测数值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女性。这一变化表明东周时期()

A.贫富分化加剧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女性地位下降 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周时期男性遗骸中氮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女性,这意味着男性在食物资源上享有更高的优先级或更多的摄入,反映了女性在食物获取或社会地位上的劣势,说明了女性地位的下降,C项正确;虽然氮元素含量可以反映食物组成,但材料聚焦的是性别差异,而不是贫富分化加剧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性别间的食物摄入差异,而非阶级分化,排除B项;早期国家从夏朝开始出现,与材料东周这一时间不符,排除D项。

2.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腊、傩、寒食、端午、斋等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遥相呼应。虽然岁时节庆存在南北差异,但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运行节奏安排各种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

A.大一统文化的发展 B.基层教化的强化

C.社会风俗的地域性 D.多元文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呼应,且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安排节日的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南北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如岁时节庆等仍能体现出对秦汉传统的继承,反映了大一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延续性。尽管存在南北差异,但共同的文化根基使得在某些方面仍有一致性,这体现了大一统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讲述的是岁时节庆的传承,并未着重强调基层教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先是指出南方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情况,然后强调了南北在继承秦汉传统上的共性,重点并非突出社会风俗的地域性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呈现出的文化共性,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在一定差异基础上对传统的共同继承,而非单纯强调多元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排除D项。

3.宋代农民可以相对自由地择业、流动,当时地权确立,农民的信息相当灵通,农民的生产兴趣很高,不断设法提高生产水平,同时从事各种副业、工商业生产。长江下游地区稻米亩产达到六百年之后清代的水平。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政府的重视 B.市场的推动

C.技术的进步 D.人口的增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农民可以相对自由地择业、流动,地权确立,农民的信息灵通,生产兴趣高,不断设法提高生产水平,同时从事各种副业、工商业生产。长江下游地区稻米亩产达到六百年之后清代的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和市场体系逐渐成熟,市场的推动使得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自由择业和流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副业、工商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市场的推动,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具体政策或措施,排除A项;虽然技术进步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但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技术进步对农民择业、流动和生产兴趣的影响,排除C项;人口的增长可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但题干中并未提及人口增长与农民择业、流动和生产兴趣的直接关系,排除D项。

4.中国古代修筑长城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但明朝收缩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侧。下图是明长城主要修筑时期与气温变化对比图,据此判断()

A.明朝对蒙古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B.自然灾害刺激了明长城的修建

C.明长城是王朝国力衰弱的产物

D.气候变化与农牧战争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根据明长城主要修筑时期与气温变化对比图可知,长城大规模修建期多出现在气温于一定时间下降的趋势中或是一段时间最低峰值范围内,分析原因可知:当气候变冷时,处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的是牧草枯竭、食不果腹等威胁,他们会直接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以掠夺的方式获得维持生存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农业民族面对性格彪悍、战略灵活的游牧民族通常会采取修建长城进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