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88.09 K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81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将“勇”上升为“勇德”,并将其限制在由“仁”“义”“礼”“智”共同构建的伦理规范中;商鞅则将士兵民众之“勇”与取得作战的胜利紧密联系起来,以严刑惩罚怯民,以轻赏激励勇民。二者的“勇”论都()

A.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理想 B.规范了统治阶层的伦理行为

C.体现了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D.回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共同构建的伦理规范”“严刑惩罚怯民,以轻赏激励勇民”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试图通过道德规范来缓解社会动荡,回应社会转型的需求;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通过变法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同样回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D项正确;孔子的“勇德”更多是针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而非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理想,商鞅的“勇”论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其变法削弱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更多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孔子的核心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商鞅主要针对士兵和普通民众,通过法律和奖惩机制来激励勇敢作战,而非规范统治阶层的伦理行为,排除B项;孔子更多地体现了对和平秩序的追求,而非直接反映战争的激烈,商鞅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实现国家富强,而非单纯体现战争的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图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列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都市。据此可知,这些都市的兴起是由于()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邯郸亦津、河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A.政治中心的变迁 B.交通条件的便利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商业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部分兴起的城市,如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邯郸北通燕、涿,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说明这些城市周边的交通都比较便利,能够到达较多的地方,据此可知,这些都市兴起的原因是交通条件的便利,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是地方城市,其兴盛与政治中心的变迁无关,且西汉政治中心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才开始开发,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交通条件影响城市发展,而非商业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3.下图为《新唐书·狄仁杰传》中的相关记载。狄仁杰的经历反映出当时()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狄村人。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

A.科举选拔注重门第 B.大理丞掌握最高司法权

C.官员升迁依据军功 D.政治环境影响官员仕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结合所学可知,“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狄仁杰通过明经科科举入仕。“稍迁大理丞,岁中断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任大理丞时断案出色。“御史霍献可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因政治斗争被贬。“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因契丹进犯,河北局势变化而被提拔,故狄仁杰因政治斗争被贬,又因边疆军事问题被提拔,这充分体现了政治环境对官员仕途的影响,D项正确;狄仁杰以明经举入仕,明经科是科举的一种,科举选拔注重的是才学,并非门第,排除A项;大理寺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但大理丞只是大理寺的属官,不可能掌握最高司法权,排除B项;狄仁杰的升迁有因断案出色,也有因政治局势变化,并非仅仅依据军功,排除C项。故选D项。

4.清初,里甲制的主要任务是“防丁口之脱漏,保赋役之平均”,保甲制仅仅是防范汉人复明运动的应急措施。乾隆三十七年以后,里甲制的职能逐渐并入以社会治安为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