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重庆市重点校联考(含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97.93 K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78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重庆市重点校联考(含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金文以及出土的秦国石鼓文、商鞅方升与云梦秦简《编年记》等,都证实西周、秦国记时存在“日”和“月”。而秦国国史《秦记》却“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这与源自西周国史的古本《竹书纪年》中《周纪》的显著特征相吻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史官的取向影响史书撰写

C.秦国史学发展较落后

D.史学研究需要发挥想象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记载历史时,史官对于是否记载“日”“月”等内容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了史官的取向,进而影响了史书的撰写,B项正确;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礼乐制逐步瓦解,而题干是指西周、秦国记时以及国史不同的记载,排除A项;仅从《秦记》“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判定秦国史学发展就较为落后,有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导致这样的记载方式,排除C项;D项是指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想象思维来帮助理解、解释和构建历史,而题干反映秦国史官的取向影响史书的撰写,排除D项。故选B项。

2.南朝时期,南方一方面承袭原有传统,推广和普及水稻种植;另一方面从北方移植麦、粟、菽等作物。此外,栽桑养蚕、园地栽培、药材种植等行业也渐趋兴旺。史书描述当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南方()

A.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产生

C.农业发展逐渐追上北方

D.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南方推广水稻、移植北方作物,桑蚕、园地栽培、药材种植等行业兴旺,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南方农业从单一水稻种植向多种作物及经济作物扩展,同时结合多种经营,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A项正确;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产生不符合题干核心,材料强调作物种类和经营领域的扩展,而非耕作技术革新(精耕细作在汉代已逐步成熟),排除B项;题干未直接比较南北农业水平,仅描述南方自身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有学者指出,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贯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大业年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考试的内容突破传统经学的限制,主要是面向一般文士的时务策。由此可见,隋炀帝设进士科意在()

A.维护庶族地主利益 B.实现取士公平公正

C.扩大应举者的范围 D.优化传统考试程序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考试内容突破传统经学限制,主要考时务策,面向一般文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内容和对象的调整(突破经学束缚、面向普通文士),旨在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吸引更广泛阶层参与科举,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体现维护特定阶层的意图,且“时务策”更侧重选拔实用人才,排除A项;题干强调“突破传统经学”和“面向一般文士”,核心意图是扩大选拔范围而非单纯追求公平,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程序改进,仅涉及考试内容革新,排除D项。故选C项。

4.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首创义庄。庄内有供贫困族人居住的“义宅”,供族内子弟读书学习的“义塾”,以及祭祀用的宗族祠堂。另有“义田”作为义庄的经济基础,由族中有能力者捐助,统一租给外姓人耕种,所得租米分给族内需要帮助的成员。据材料可以推知,宋代义庄()

A.强化了敬宗睦族观念 B.重塑了伦理道德秩序

C.使得土地兼并合法化 D.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首创义庄。庄内有供贫困族人居住的‘义宅’,供族内子弟读书‘义塾’,以及祭祀用的宗族祠堂,另有‘义田’布为义庄的经济基础,由族中有能力者捐租给外姓人耕种,所得租米分给族内需要帮助的成员”,可得出,范仲淹首创义庄,以“义田”为经济基础,为族内需要帮助的成员提供帮助强化了敬宗睦族观念,A项正确;宋代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并未“重塑了伦理道德秩序”,排除B项;材料出现“族人”“族内”“族中”,强调创立义庄强化了敬宗睦族观念,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义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