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家的主要代表,大都出身儒家,李悝、吴起等受教于子夏,李斯、韩非等从学于荀子,法家与儒家有着近乎相同的理论背景,所使用术语、典故大都相同,只是两者的目的和方案存在不同,法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中强制性因素的极致发挥。下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B.礼法之争在思想界的体现
C.社会变革推动理论创新
D.民本思想转化为政治实践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家与儒家有着相似的理论背景和术语,但在目的和方案上存在不同,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需要,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因此社会变革助推理论的创新,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化导致法家与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不同,而非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礼法之争,而是其思想不同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如何得到落实,与政治实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学者葛剑雄认为,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秦朝()
A.重新完成国家统一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修筑了长城与驰道 D.以秦律治理地方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分封制下诸侯国的独立性较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秦朝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得益于秦朝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B项正确;完成国家统一不是确定明确边界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排除C项;秦律只是辅助管理民众和治安的手段,不是明确疆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定的政务,逐渐改由政事堂裁决,而且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愈发常见,六部官员出席政事堂会议并参与决策的人数日益增多。这表明当时()
A.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
B.相权对皇权制约加强
C.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D.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开元以后,唐朝政府裁定政务的中枢机构由尚书省会议向政事堂转变,而且六部官员出席政事堂会议并参与决策的人数也日益增多,这都是中央政府在政务处理机制上发生了改变,说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央中枢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并没有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和中央机构的分工问题,排除B项、C项;唐朝的中书门下始终不是秘书侍从机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4.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路作为州的上级机构却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而是由四个平行机构组成,并且州之上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不同路的职能机构管辖同一个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汉唐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外重内轻”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