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本无言,我本是高山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题记
校园的教学楼旁,有一座沉默的假山,它虽不是真正的高山,却像极了青春途中的阻碍。假山上爬满了常青藤,四季更迭,它始终坚守在那。假山的阴影下,一丛小雏菊正倔强地生长。
在那个充满汗水与梦想的学生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却因家境贫寒,在求学路上举步维艰。就像故事里的晓妍,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为生活奔波忙碌,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她的学业。可她没有放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借着微弱的灯光背诵课文;夜晚,等家人入睡后,又偷偷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做习题。她的书桌破旧,课本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笔记,那是她与命运抗争的痕迹。
在学校里,他们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周围同学的家境优越,让他们有时会感到自卑。但课堂上,他们挺直脊梁,专注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他们穿梭在图书馆与教室之间,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们知道,对自己而言,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步之遥,是理想的大学殿堂;稍有懈怠,就可能被现实的洪流淹没。他们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等待爆发的那一刻,就像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小雏菊绽放,好似灰暗色调中跃动的亮色,娇而不弱。蓬勃的生命力在风雨中愈发顽强,它就在这狭小的缝隙里开得热烈,笑得灿烂,却又在百花争艳之时,暗自芬芳。
“我要你们考上好大学,走出困境!”老师说。
班级里有个不成文的默契,每次模拟考试进步最大的同学,都会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目标大学,然后激励大家一起奋进。同学们从不回头去看那些曾经落后的名次,只一心朝着更高的分数、更好的学校前进。
一群少年站在校园的台阶上,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眼中的光芒。那丛小雏菊还是静静地,蓬勃地长在角落,无声地为他们祝福。少年们回头看向小雏菊,相视一笑。此刻,千言万语尽在这笑容里。随即,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教室走去。“走吧走吧,永远不要退缩。”他们也许在心里这样想着。可惜我文笔有限,描绘不出他们此刻的壮志,也描绘不出这群少年逐梦时的激昂。
唯有愿小雏菊常开,梦想永在。
那抹暖意点亮了我
十二月的寒风凛冽刺骨,城市被阴霾笼罩,而记忆的暖流却在心底悄然涌动,带我回溯到那段满是温馨的冬日时光,那抹暖意在心底晕开,驱散了周身的寒意。
每至寒假回到老家,最期待的便是和爷爷一同做年糕。清冷的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特有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家的味道。爷爷总是天未亮就起身,将泡好的糯米细细研磨。我睡眼惺忪地来到厨房,只见爷爷熟练地操作着石磨,一圈又一圈,那细腻的米浆缓缓流出,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小时候,我站在一旁,满心好奇地看着爷爷将米浆蒸制、捶打。热气腾腾中,爷爷的身影高大而温暖。我会趁他不注意,偷偷捏一小团软糯的年糕塞进嘴里,那带着温度的香甜瞬间在舌尖绽放。长大后,我也挽起袖子,加入到捶打年糕的队伍中。沉重的木槌在手中挥舞,每一下都带着对传统年味的传承和对爷爷的敬爱。尽管手臂酸痛,但看到成型的年糕,心中满是成就感。无论何时,年糕的香甜始终如一,那是家的味道,是爷爷给予的温暖。
制作间隙,我会在院子里奔跑玩耍,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爷爷则在一旁微笑看着我,那笑容如同冬日暖阳,驱散了所有的寒冷。玩累了,就回到屋内,坐在爷爷身旁,一起品尝刚出锅的年糕,软糯香甜,带着家的温度。
儿时的我体质较弱,爷爷便养成了用年糕搭配红枣、桂圆熬粥的习惯。他总是早早起床,精心挑选食材,将它们一一放入锅中慢慢熬煮。我坐在灶台边,看着火焰跳跃,听着锅中的粥咕嘟咕嘟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爷爷身上,他专注熬粥的样子,像一幅永恒的画卷。那一刻,他周身散发的光芒,温暖而明亮。
暮色降临,炊烟袅袅升起,爷爷坐在院子里的旧藤椅上,我依偎在他身旁,一同望着天边的晚霞。此时,爷爷会递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年糕粥,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橘红色的余晖洒在爷爷脸上,映照出他脸上岁月的痕迹,可他看向我的眼神,依旧满是慈爱与温柔,恰似寒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我远离家乡,为梦想拼搏。与爷爷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他给予我的那抹暖意,却始终在心中熠熠生辉。它化作我前行的力量,伴我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让我在孤独和疲惫中找到慰藉,不再害怕任何挫折与困苦。
记忆里,年糕的软糯香甜,年糕粥的温热醇厚,随着那抹暖意在心底流淌,点亮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留在记忆里的那次俯身
华灯初上的舞台,欢呼雷动的赛场,镁光灯聚焦的高光瞬间,往往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可于我而言,在那个寻常又不起眼的午后,你的一次俯身,如一束微光,照亮了我心底的角落,在记忆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天空湛蓝,日光正好,校园的林荫道上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我抱着一摞厚重的书本,脚步匆匆地赶去下一节课的教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