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数字社交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数字媒介成为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主流条件。同时,数字社交也带来了群体性孤独、线下社交能力退化等问题。
作为身处数字时代的青少年,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为读写结合型作文,题目引述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的数字社交相关内容,联系当前数字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和数字社交潮流的问题。
读写结合,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全面理解阅读部分提供的材料,准确把握关键概念的含义。
第二、要和阅读材料作清晰的切割,即不要在写作过程中将试卷阅读材料作为素材反复征引。
而材料,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数字社交是当前的潮流,
二是数字社交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现实,题目提出了“身处数字时代的当代青少年,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须明确,思考的角度为“身处数字时代的当代青少年”,他们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代,已经习惯了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同时,也极易成为数字社交负面影响的受害者。
其次,要抓住“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数字社交潮流,可从数字社交的本质、发展现状、正负面影响、合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立意:
第一、思考数字社交成为潮流的原因:
1、技术的加持。技术的进步让数字社交成为了可能,比如社交媒介——手机已经成为人类的不可或缺的“体外器官”,而人类对技术的依赖与痴迷让数字社交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
2、费德勒引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学模型,将人们的社交网络活动分为三类:自我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联系)、本我网络空间(基于兴趣和想法与陌生人联系)、超我网络空间(展示理想的自己)。其中自我网络空间中,因为身份、职业、地位的因素,社交的总有一个中心(比如,指向地位、权力……),但是数字社交则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现代生活的基础理解——平等、自由,因为在这里,我可以真正地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才能找到自我,才能做理想中的自我。
3、就是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构造型社会,这种构造带来了现代人的紧张——自己不得不从事的事情并不见得是自己热爱的,而只是自己却为了某种目的不得不做。这种紧张、焦虑、压迫感也让一部分人在可支配的时间里,迫切地想办法逃离现实,因而数字社交出现给了现代人一个想象,我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去找寻和找回属于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数字社交是高度匿名化的,是一种非利益社交、轻松化社交,无须维系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欠人情、不求回报。在这里可以真实地提问和回应自己因现实羁绊而隐藏的问题,可以畅快地发泄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积攒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内向、难以自如表达自我的人来说,它开辟了一片可以自由发声的天地。这是现代人极为重要的情感补偿方式。
5、数字社交打破了传统社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让现代人能够更为轻松地与他人建立联系,且拓宽了社交范围,让现代人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地认识这多元世界与多元文化。
……(其他可能的原因,合理而深刻为佳。)
二、思考数字社交可能存在的隐忧:
这里探讨的不是数字社交本身是恶的或者是坏的,我们尽量探讨它可能会带来的一些非意图后果。
1、数字社交可能并不会让人们在社交媒体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反而会带来“人设通胀”,即从“真实自我”到“数字戏精”。在数字社交时代,传统的社会互动方式被重构。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关注系统使得个体倾向于展示一种精心策划的“数字人格”,这种人格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更加完美和理想化。这种差异化的自我展示导致了“人设通胀”,即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人设”价值超过了实际的个人价值。
2、数字社交可能带来社交降级——数字社交所带来的真实的他者的消失,会让人陷入“交流者遍天下,但朋友无一二”的窘境。人类几千年来的一种交流状态——倾听、理解、安慰,在眼神交流、身体触碰、言语交谈中拉近彼此的关系,但这在数字社交之下可能会逐渐瓦解——只有表达,没有倾听,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理解变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稀缺资源,更不用谈友谊。,以至于传统社交中的“面对面交流”渐渐转向“屏对屏点赞”,最终沦为“面对面刷屏”。
3、数字社交让群体性孤独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我们看似时刻与人保持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缺乏深度和温度。进一步考虑,这种联系与交流,并非是为了情感交流,甚至并非是为了交流本身,而是潜意识地想通过对事情的讨论把他者变成了证明自己正义和善良的一种工具,我们始终是一个人,所以,我们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点赞、评论,但内心的孤独感可能会愈发强烈,这可是就是数字社交的终极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