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从字顺
第1页
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方法,探讨写景状物技巧。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示能力,努力地丰富词汇。
3.培养自觉读书、修改作文、合作探究好习惯,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好品性,热爱母语,热爱祖国。
第2页
选择你喜欢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写作指导:写作片段,要注意观察景或物尤其之处(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来写。能够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描写景物方法。
第3页
在第一题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扩展写作时,能够借鉴课文写法,想好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出景物特点,要表示怎样思想感情,力争做到景美情真。
第4页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情思。月亮曾引发你怎样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5页
写作指导:“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下笔前查阅描写月亮诗文,想一想:月亮寄托了人们哪些情感?又是怎样寄托?我启发是什么?选择一个新奇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独特感受。写完后多改两遍,力争到达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第6页
什么叫文从笔顺?
第7页
“文从字顺”是写作基本要求,意思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是这么一个东西,所感是这么一个情境,而所用词语恰好能表示这么一个东西,这么一个情境,读者读后感受与作者期望表示意念完全一致;
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示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第8页
1.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久语言实践中能够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搭配和词语排序正误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搭配习惯,比如,我们能够说“深情厚谊”,也能够说“深厚情谊”;能够说“浓情蜜意”,却不能够说“浓蜜情意”。词语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规律,我们写作中遵照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第9页
2.意思连贯
在向他人陈说一个问题时,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他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连贯感。比如,上下两句话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改变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次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序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第10页
3.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异,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异,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准确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认识表示得精妙确切。
第11页
4.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改变,在人视觉或听觉中形成自然节律,产生韵律感。比如人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这种形式上匀称感和语气上协调感利用在写作中,也有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第12页
作文完篇后,注意检验:一是自己出声地读,看有没有拗口地方;二是请他人来读,自己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三是对以为别扭处认真检验一下,查语汇搭配、词性,语法结构、语序等。除了在语言利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第13页
月亮
中秋节,我约了几个同学到我家阳台上赏月。父亲还为我们准备了月饼、石榴、梨子等食品,为我们赏月做好了准备。
黄昏,我邀请小搭档陆续来到我家。大家围着圆桌坐着,吃着食品,谈笑风声。①
①盼月——谈笑风声,交代了赏月时间、地点、人物等。
第14页
渐渐地夜幕降临了,这时钟圆月大叫起来,快看!我们顺着她指方向看去,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姑娘,羞答答地从一层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俯视,发觉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就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就象挂着一盏明亮灯,周围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我和搭档们望着这盏挂在夜空中明月,畅想着议论着。过了一会儿,月亮姑娘便在一层白簇拥下隐没了。多扫兴啊!我们只好耐心地等候着“月亮姑娘”再一次出来。
第15页
过了一会儿②,月亮出现了,这会儿我们发觉明亮愈加晶莹剔透,它是那样纯洁,那样明亮,真是美极了。我们凝视明月,隐约发觉月亮里还有没有数灰白山。我搭档周端,情不自禁地
讲起《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她
讲得有声有色,把我们注意力都
吸引过去了。
②赏月——情不自禁,依次写了“夜幕降临”“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等不一样时段月色,次序井然,文气贯通。
第16页
又过了一会儿,天边飘起一片白云,掩住了月儿秀丽面容,月儿马上把清辉从白云边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