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及应考对策
摘要纵观近几年新高考试题,其涵盖时代性、人文性、思辨性、开放性等多个特点,其中开放性又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但是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没有边界的,而是有理可循、有章可依的。为了理清高考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探索其应对之策,我们截取近几年新高考文学类文本中的开放性试题,尤其以2024年新高考试题为对象,逐层分析,将其应考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衔接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文本,关注情境;明确题型,注重审题。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特点类型应考对策
分析近几年新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不难发现,开放性试题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考查方向,这既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1],又顺应了“三新”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考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积极导向的作用。
开放性这一概念主要是相较于传统答案唯一的封闭性试题而言的,高考语文开放性试题出题范围广泛,试题涵盖现代文、古诗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等多个层面,其中又以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最具代表性。但是所谓的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没有边界的,而是有理可循、有章可依的。为探寻其“章理”,接下来,我们截取近几年新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以2024年新高考试题为对象,条分缕析,梳理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并探索其应对策略。
一、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高考命题的新方向:“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接下来,我们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散文、新课标Ⅱ卷小说中的四道开放性试题为重点分析对象,观察并总结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为了便于表达,我们将文中出现的散文、小说文本统称为文学类文本,并以表格的形式将其呈现(见表1)。
1.命题的开放化
伴随新高考语文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知识的考查不再注重简单的背诵,而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同样,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也强调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更偏向对学生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以表1中的新课标Ⅰ卷试题为例,其中徐则臣《放牛记》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该题的命制并没有针对性地考查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知识点,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深入其对句子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表述必然是参差不齐的。简言之,就是通过这种开放性命题的方式,呼吁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答案的多元化
开放性试题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答案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答案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语文试题的答案应该提倡多元化,不应该让学生受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故步自封,唯答案论。如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对于这道题的解答,考生既可以选择回答做到这一点,又可以选择回答没有做到这一点,不管选择哪一个观点都是对的,关键是考生要能用翔实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脱离文意东拉西扯或东拼西凑。
3.解题的条件化
所谓解题的条件化指的是开放性试题也有自己的设题条件和答题要求,考生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作答。其“开放”二字指试题命制的灵活化和答案设置的多样化,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但是开放也是有要求的,为防止考生“跑题”,解答要符合命题条件,如新课标Ⅱ卷孙甘露《千里江山图(节选)》第8题: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谈谈你的理解。这是一道具有思辨色彩的开放性试题,要想解答这道题,就要紧紧围绕文本分析文章为什么说“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要理解文中为什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这两句话既不冲突,又不矛盾,是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心境下的表达,所以学生在作答时要两者兼顾,绝不能厚此薄彼。
二、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为了对新高考中出现的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进行系统梳理,我们截取了近五年具有代表性的新高考试题,结合前文对其特点的分析,将其总结为三种类型,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见表2)。
1.理解赏析类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注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