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论隋炀帝的诗歌创作.doc
文件大小:4.86 M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3.62千字
文档摘要

论隋炀帝的诗歌创作在南北文化融合中的作用

司成军

陇东学院历史系745000

摘要:隋炀帝杨广兼备多重身份:皇帝、文士和佛道信徒。作为皇帝,他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因为曾盛极一时的大隋王朝在他手中灭亡。然而作为一个文士,他又是成功的,他没有把文学带向宫体诗的死胡同,而是冲破陈梁宫体诗的藩篱,拓展题材,把诗歌引向军旅和宫廷之外的山水风光,从而使隋代文学出现生机和活力,对隋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有不可磨灭之功。在南北朝中后期,业已开始南北文化交流,而在隋文帝统一后,由于杨坚有违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为而延续其应有的历史进程,但杨广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政策却顺应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潮流,他倡南学,统一南北经学,在文化领域各个方面为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隋炀帝、文学创作、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以帝王之身份而擅长文学者大有人在。曹丕、李煜、宋徽宗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人作为帝王都是不称职的,但作为诗人和文士,他们又是优秀的、出色的,杨广正是如此。作为帝王,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盛极一时的大隋王朝在他手中灭亡。范文澜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一个标准的暴君。”【1】但在文学上,他却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和功不可没的文坛领袖。杨广从小喜欢文学。《隋书炀帝纪》说“广,小好学,善属文。”应该是可以相信的。而杨广对自己的才能也相当的自负。“帝自负才学,每轿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籍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朕亦当为天子矣”。【2】

极度的自信,给他带来了广阔的胸襟和诗文中的霸气,也导致他中年以后某些政策的的失误,以致隋朝灭亡。杨广的霸气颇得曹操之风,如《饮马长城窟行》“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这些诗句同乐府旧题表现了一个帝王为百姓而征战塞外的壮阔情怀。

杨广的诗歌处处以汉人天子自居,以区别于过去的五胡政权。中国人一向认为夷狄反复无常,不可轻信,而自信非常的杨广却深入榆林启民可汗的胡帐而不怕遭到不测,并作下“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云中受突厥宴席王朝赋诗》的诗句。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是极其少见的。韩福龙认为:“他是一位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确,隋炀帝经常把自己比作汉武帝。【3】“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饮马长城窟行》),他效仿秦始皇修长城,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效仿汉武帝而征突厥、高丽。这种帝王的霸气在其他诗人中不可能会有。

郑振铎对杨广的天才称赞不已:“广虽非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他虽是北人,所做却可雄视南士”。范文澜也说:“隋炀帝是一个文学家,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倡导者。”上面的材料足以说明杨广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隋炀帝的诗歌,今存乐府十九首,古诗二十四首,集中收录在逯嵚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中,这些诗大多反映他的军旅生活,也能体现其诗歌刚健豪迈的特点。主要有《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云中受突厥王朝宴席赋诗》等,这些诗歌数量虽少,但在文学史上却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意义和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饮马长城窟行》和《白马篇》。

《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死,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营,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无照空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首诗歌题下有注云:“示从征群臣”。但从诗中所写,却是“筑长城”之事。检之《隋书炀帝纪》知此诗大约作于大业三年(607)这一年。炀帝去北游玩,驻跸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他在这里显示国威,于是征发一百余万丁男修筑长城。十天之后,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以累死五

都设立了尊重佛、道的四教场。炀帝又“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完成了南北经学的统一。

隋炀帝对于南北文化交流的意义,是全方位体现出来的。大业二年(606)“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确立了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知识人才受到了极大的尊重。科举制不拘门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世袭制,形成了封建社会公平的竞争机制。破格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人才的控制和挖掘,从而造就出人才济济、学风浓郁的局面。

隋炀帝复痒序,兴南学,开科举,促成了江南人才群体形成,唐宋“南方名人参政执政增多的趋势”。唐代江南人才在文坛、政坛几近占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