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文学类文本的审美性研究.pdf
文件大小:2.59 MB
总页数:5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8.63万字
文档摘要

目录

绪论3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3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4

三国内研究现状综述6

四本文的核心逻辑与结构7

第一章类文本具备“文本性”9

一类文本的理论源起9

(一)类文本理论的思想源头9

(二)跨文本研究体系下的类文本10

(三)类文本的理论内核11

二类文本研究的学术争鸣12

(一)类文本概念的提出12

(二)多学科的类文本研究13

(三)类文本研究的另一种可能15

三类文本是“文本”16

(一)类文本与主文本16

(二)类文本的几种类型16

(三)类文本是文本生成的必要元素18

四类文本的审美性研究18

(一)类文本审美性研究的基本问题18

(二)文本是空间的实物存在19

(三)文本与文艺时空的隐喻关系19

(四)类文本是现实时空与文艺时空的中介20

本章小结21

第二章、文学类文本的美学批评22

一注释的复调性研究22

(一)《天·藏》注释的分类23

(二)《天·藏》注释的复调功能24

(三)“类文本”复调功能的生成机制25

二批注的游戏化研究26

(一)《S》中批注与主文本的空间并置叙事27

(二)批注作为限定文本“物性”的框28

(三)文学性批注使文本进行游戏性嬗变29

三署名与主人公同名的小说类文本研究30

(一)《晚熟的人》与《速求共眠》中戏剧性作者的非虚构写作31

(二)“作者”身份与审美文本融合32

(三)署名作为类文本的现实性生产机制33

本章小结33

第三章文学类文本的后现代必然性35

一先锋性与实验性35

(一)不再先锋的“先锋性”35

(二)从新小说走来的实验性文学36

二文学类文本是后现代文学革命37

(一)文学类文本是纸上的数字化革命37

(二)文学类文本是书写者的弥赛亚38

(三)文学类文本研究是一种共时性研究39

三文学类文本是一种后现代修辞39

(一)沉默的修辞学40

(二)文本取代语言41

(三)文学类文本对文本修辞41

本章小结42

第四章、多媒体场域中的类文本研究43

一多媒体时代的新型类文本43

(一)多媒体时代文学类文本研究的合法性43

(二)多媒体时代的文学类文本研究44

二新技术媒介与类文本45

(一)增强现实技术视域下的类文本45

(二)类文本与大数据数字人文46

(三)类文本与数字叙事48

本章小结49

结语51

参考文献53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类文本是法国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理论概念,指环绕在文本周围的一片空

间。类文本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内涵极其丰富,对翻译理论,文献学等诸多学科

都有影响。因而,类文本研究也带有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的双重性质。类文本与主文本的关系

是文本构成中的重要因素,因而对类文本进行改造也会改变文本整体的审美表征。在后现代

场域中,文本的概念被扩大为日常生活,叙事的媒介形式发生转变,类文本的形态也随之流

变,成为一个主导符码。本文梳理了类文本的基本概念,并且随着类文本的三重嬗变,阐述

了类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

在第一章,由于类文本概念过于复杂,而国内对类文本概念混杂不清,本文要廓清了类

文本的基本概念,并对类文本概念进行理论溯源。分析了当下诸多学科对类文本理论的研究

现状,总结各学科研究之优缺点,明确了类文本在文本中的主要功能;

在第二章,本文主要阐述了类文本的文学性新形态,文学类文本。作家通过对类文本的

审美性改造,在类文本辖域用审美性,叙事性,与主文本相似的语言进行表述,就可以使类

文本转换为文学类文本。本章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指明了对不同类文本的改造会使文本

生成不同的审美表征,并阐述了审美表征的生成机制

在第三章,本文讨论了是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