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把握西域的地理概念。
把握张骞两次出访西域的根本状况。
把握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
把握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意义。力量目标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生疏,培育学生思考生疏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力量。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沟通史上的重要地位的生疏,培育学生全面生疏和思考问题的力量。
德育目标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进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制造了中国的历史。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亲热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张骞、班超等出色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强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正确生疏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沟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
联系法。对于张骞出访西域的目的,要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掌握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把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学问储藏。
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沟通,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沟通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
列表整理法。对于本课根本的学问点,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填表整理。教学预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格外宠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很多罗马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与丝绸之路同样知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又是何时开拓的?这节课将向你介绍这些内容。
二、授
[板书]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答复]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日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掌握和奴役。
[教师讲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疆天山南北等地。我们课本上的西域即指此。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教师过渡]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患病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得悉这个状况,马上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就有了汉武帝募人出访匈奴,张骞应募出访一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2.张骞通西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把课本其次、三段内容看一下。看书时留意以下几点:〔1〕张骞出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张骞一共几次出访西域?〔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沟通主要有哪些表现?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张骞出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复]张骞出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匈奴与汉的和战。刚刚我们也讲到了匈奴掌握西域诸国。现在再请大家思考:汉朝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学生答复]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是由于西汉国力不强,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和进展。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具备了还击匈奴的条件。所以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补充]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在匈奴的西南,假设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其次点,张骞一共几次出访西域?
[学生答复]两次。
[教师引导]请复述一下主要过程。
[学生复述]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其次次出访西域。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很多国家。西域各国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今日趋频繁。
[教师引导]张骞出访匈奴,曾经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他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拘留了一年,才返回长安。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这种精神?
[学生答复]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