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浙江丽水市缙云县人民法院招聘编外人员5人笔试备考试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65.35 KB
总页数:4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8万字
文档摘要

2025浙江丽水市缙云县人民法院招聘编外人员5人笔试备考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一个容纳300人用于社交的微信群属于()。

A.正式社会组织

B.非正式社会组织

C.非社会组织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正式社会组织通常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需经过法定程序登记注册。一个用于社交的300人微信群没有通过法定程序进行登记注册,也不存在明确规范的组织章程、层级分明的组织架构与严格的管理制度,所以不属于正式社会组织。非正式社会组织一般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虽然有一定的组织性,但缺乏正式的登记注册和规范的管理。而微信群只是一个社交交流平台,成员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所以也不属于非正式社会组织。非社会组织指不具备组织特征和属性的个体或群体集合。一个300人的微信群只是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的交流空间,成员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组织关系,不具备社会组织的特征,因此属于非社会组织。所以答案是一个用于社交的300人微信群属于非社会组织。

2、夏某将肖某打晕后拖入水中,自认为肖某必死无疑便离开现场。事后肖某被路人及时救起并苏醒。则夏某的行为应被认定为()。

A.故意杀人预备

B.故意杀人未遂

C.故意杀人中止

D.故意杀人既遂

【答案】:B

【解析】本题可结合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的概念来分析夏某的行为。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在本题中,夏某已经实施了将肖某打晕并拖入水中的行为,并非处于准备阶段,因此不符合犯罪预备的特征。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夏某将肖某打晕后拖入水中,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说明其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肖某被路人及时救起并苏醒过来,这一结果是夏某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的,使得其故意杀人的目的未能得逞,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本题中,夏某并没有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是以为肖某必死无疑才离开,所以不构成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在故意杀人罪中,既遂的标准是被害人死亡。而本题中肖某并未死亡,因此不构成犯罪既遂。综上,夏某的行为应被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

3、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形式是()。

A.转任

B.轮换

C.轮岗

D.调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形式。首先了解几种交流形式的概念:-转任是指公务员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交流方式。它主要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对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并非行政机关与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方式。-轮换通常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岗位或人员进行周期性的替换安排,一般也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岗位之间进行的操作,不涉及与行政机关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轮岗一般是指在同一单位内,不同岗位之间有计划地进行人员调换,目的是培养多面手、提高工作效率等,同样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人员交流,而非与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调任是指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四级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层次的职级。这体现了行政机关与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综上,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外部系统人员的交流形式是调任。

4、程序正当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A.回避制度

B.权力清单

C.公众参与

D.法定时限

【答案】:D

【解析】程序正当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等,同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回避制度体现了程序正当原则中的回避要求,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进行回避,可避免利益冲突,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平,保障当事人得到无偏私的对待。权力清单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对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依法界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然后将职权目录、实施主体、相关法律依据、具体办理流程等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和图解,并公之于众。它主要体现的是合法行政原则,即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行使职权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为依据,行政机关的法律能力和行政职权应当来自于法律的授权,重在明确行政权力的来源和边界。公众参与是程序正当原则的重要体现,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或者决定,特别是作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利的决定时,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