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在效度验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差异:
1.目的与适用阶段
EFA(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用于量表预调查阶段,目的是探索初设量表的结构效度。通过共同度、载荷系数等指标,EFA为删除和优化题项提供依据。它帮助研究者发现潜变量因子与题项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一种“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
CFA(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用于正式量表分析阶段,目的是验证已知的量表结构效度。CFA基于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模型,验证潜变量与题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与理论预测一致,是一种“理论驱动”的分析方法。
2.分析方法
EFA:通过因子提取和旋转,探索数据中的潜在结构。EFA不预设因子与题项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这种关系。
CFA:基于预设的理论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验证因子与题项之间的关系。CFA需要研究者事先明确因子与题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模型拟合度指标来评估模型的适配度。
3.结果应用
EFA:结果可用于结构效度分析,并为后续的CFA提供基础。例如,在新量表编制过程中,EFA可以帮助确定公因子与题项的对应关系,为CFA的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CFA:结果用于验证量表的效度,包括聚合效度、区分效度等。CFA还可以进行共同方法偏差(CMV)分析,进一步评估量表的有效性。
4.模型修正
EFA:通常不需要进行模型修正,因为其目的是探索数据中的潜在结构。
CFA:如果模型拟合不良,可能需要进行模型修正,如调整因子与题项之间的关系或引入高阶因子模型。
5.适用场景
EFA:适用于量表开发初期或对量表结构不明确的情况。
CFA:适用于成熟量表的效度验证或对已有理论模型的验证。
总结
EFA和CFA在效度验证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EFA帮助研究者探索和发现量表的结构,而CFA则用于验证和确认量表的理论模型。在实际研究中,二者可以结合使用,先通过EFA探索量表结构,再通过CFA验证该结构的有效性。
更多关于EFA和CFA的详细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可以参考SPSSAU(在线SPSS)平台的相关模块和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