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必考题型
【材料题】通关特训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代以来一百年的奋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现象
①农业
②工业
③制度
④人物
(1)材料中所示内容承载了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和探索成就,请准确填出与表格中横线上字母相对应的内容。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武汉长江大桥;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邓小平.(2)根据材料,仿照下面示例,从②③④组中选择其中一组的任意两个事件或人物,自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字数150字左右,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
第①组观点:农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事件: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中国土地制度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既巩固了新生政权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总之,农业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②组
观点:科技发展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事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论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破了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总之,科技成就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第③组
观点: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论述: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该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顺应历史潮流的制度创新和
改革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④组
观点:英雄模范引领时代创新
事件:袁隆平邓小平
论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形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后,邓小平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之,英雄模范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引领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根据材料提供的农业、工业、制度和人物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请概括中国共产党以及全国人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忠诚爱国等精神
【2】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根据他们搜集的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美术
历史
音乐
数学
《开国大典》 (油画)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
民。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分别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历史事件:开国大典。
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国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