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毕业设计专题研究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1
设计背景与选题依据
02
设计主题与定位策略
03
空间结构与方案推演
04
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
05
成果表达与可视化呈现
06
价值评估与学科延伸
01
设计背景与选题依据
城市更新政策背景
社区参与与共治
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治,保障居民的利益和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在城市更新中,重视已有建筑和空间的再利用和优化,减少资源浪费。
02
存量优化与空间再利用
城市更新与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和改造成为重要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城市更新。
01
场地历史文脉解析
历史文化传承
场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设计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元素。
01
场地记忆与认同
通过对场地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解析,挖掘场地的记忆和认同感,增强场所精神。
02
历史与现代融合
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要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
03
生态失衡现状评估
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设计需要评估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
生态系统破坏
评估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采取措施保护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设计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空气净化、休闲游憩等。
生态服务功能恢复
02
设计主题与定位策略
文化记忆再生导向
挖掘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通过设计手法进行提炼、转化和再生。
文化元素挖掘
记忆符号运用
叙事性空间设计
将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符号、图案、色彩等融入设计,形成独特的记忆点。
通过空间设计讲述文化故事,增强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可识别性。
可持续生态设计框架
生态系统构建
通过景观设计、植被配置等手段,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
03
采用环保、可再生、低能耗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02
绿色材料与技术
生态设计原则
遵循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01
社区参与功能植入
社区需求分析
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确保设计与社区实际相结合。
01
参与式设计方法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设计过程,共同决策和规划空间使用和功能布局。
02
社区文化培育
通过设计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
03
03
空间结构与方案推演
按照功能分区和空间组织原则,合理划分区域,保证各部分功能的协调与统一。
布局原则
通过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满足视觉和使用需求。
空间形态
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利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实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融合
总平面布局逻辑
景观节点序列设计
根据景观设计的主题和功能需求,确定景观节点的类型和数量,如文化广场、休闲绿地、水景等。
节点类型
节点布局
节点设计
按照景观节点的重要性和空间关系,合理布局,形成景观轴线或景观序列,增强景观的连贯性和层次感。
对每个景观节点进行精细化设计,包括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交通流线分级规划
交通设施
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如道路、停车场、指示牌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03
合理布局交通流线,避免交通拥堵和冲突,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02
流线布局
流线类型
根据人流、车流等交通要素的特点,分为主要流线、次要流线和辅助流线等。
01
04
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
采用本土材料有助于体现地域特色,增强设计文化内涵。
地域特色表现
通过破碎、重组、加工等手法,将废弃材料转化为设计元素。
再生技术运用
01
02
03
04
利用废弃材料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环保理念贯彻
再生材料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实现结构的创新。
结构与功能结合
本土材料再生利用
雨水花园生态系统
雨水收集与利用
通过屋顶、道路等收集雨水,用于灌溉植物、清洗路面等。
生态循环构建
雨水花园内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形成自然生态循环,净化水质。
景观效果营造
雨水花园可融入景观设计,打造独特的自然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光影互动装置设计
视觉艺术效果
互动体验感受
空间氛围营造
技术与艺术融合
光影装置通过光影变幻,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提升设计艺术性。
观众可通过触摸、感应等方式与光影装置互动,增强体验感。
光影装置可根据空间特点进行定制,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光影装置设计需结合技术手段与艺术审美,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05
成果表达与可视化呈现
轴测图分类
平行轴测图、倾斜轴测图、鸟瞰轴测图等。
01
轴测图绘制方法
手绘、CAD绘图、软件生成等。
02
轴测图应用
空间形态分析、比例关系研究、设计构思展示等。
03
轴测图优势
直观展现设计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