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doc
文件大小:53.5 K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16万字
文档摘要

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局部:关于价值创造

一·一元论与多元论:坚持还是放弃劳动价值论?

二·哪些人是劳动者?

三·哪些行业创造价值?

第二局部:关于价值分配

一·传统社会中的价值分配:按狭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进行分配

二·广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及其价值分配

第三局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一·价值创造不能成为价值分配的依据

二·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联系:分配公平

第四局部:政策建议

一·经济体制改革应兼顾效率与公平,不能以牺牲公平换取效率

二·国有企业的改制不能以牺牲工人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少数人瓜分国有资产为代价

三·将国有资产量化到每个“国家职工〞

四·国有企业职工依据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五·依托国家工程,对于失业的原国有企业职工实行安置性就业

摘要

第一局部:关于价值创造

用劳动这种唯一的因素来解释价值的质,用劳动时间这种唯一的量来解释价值的量,先天就具有逻辑上的优势。而用劳动、生产资料、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等差异很大的多种因素来解释价值,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在实践中也无必要。

创造价值的是“总体劳动者〞,其潜在参照系是个体劳动者。随着劳动分工的开展而分别承当了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职能中的一局部劳动职能的一切劳动者都创造价值。

虽然提供劳动但不进入市场的领域不创造价值。其他领域,无论是生产物质产品领域还是生产精神产品领域,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无论是提供产品领域还是提供效劳领域,都创造价值。

第二局部:关于价值分配

在传统社会中,价值分配是按狭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进行分配。分配是生产条件归属的再现;在公有制条件下,分配还是公意向个别意志的复归;在需要经过订立契约才能够形成所有制中,分配还是契约关系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狭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已经扩展为广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价值的分配按照广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进行。狭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只涉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而广义的生产要素所有制那么涉及工业产权、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案、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制度、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

第三局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价值创造的依据与价值分配的依据不同,使创造价值并不能够成为分配价值的依据。换言之,创造价值的人并不一定成为参与分配价值的人。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联结点是分配公平。价值分配的公平对于价值创造具有正效应,可以通过劳动者各项需要的满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而促进价值创造。而价值分配的不公平对于价值创造具有负效应,在使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的同时,会把价值分配强制地重新拉回到价值分配公平的轨道上。因此,人们应该争取正效应、防止负效应。

第四局部:政策建议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理智的社会应该追求的目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应该兼顾两个目标而不能牺牲任何一个目标,否那么,牺牲了一个目标就会导致牺牲另一个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应兼顾效率与公平,不能以牺牲公平换取效率。政府是采用“效率优先〞的政策还是采用“公平优先〞的政策,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处于“效率缺乏〞的状态还是处于“公平缺乏〞的状态。我国当前应及时调整政策,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把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造的“最后一张王牌〞,但改制的结果却与改制的设计者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一方面,改制使少数人大肆瓜分国有资产。另一方面,改制使工人阶级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成员变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这样“改革〞只能使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出现巨大差距,使价值分配更加不公平,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阻碍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有企业改制应将国有资产量化到每个“国家职工〞,这样可以促进分配的公平,减少收入的差距,增进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国有企业的职工如果仅仅取得工资一项收入,在劳动力供大于求从而工资普遍被压低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劳动者随时可能失业的条件下,确实很难保证价值分配的公平。但工人如果拥有股份,就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可以分享利润,从而有利于实现价值分配的公平。

我国近年对于需要进行经济性裁员的国有企业职工所实行的“买断工龄〞的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可选择的替代方案是:第一,国有企业改制时,根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