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下的学术生产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近年来,政府及学界领导阶层,针对整个学术界积极设立各种规章,加强各类学术评鉴的制度〔包括升等及续聘制度、学术刊物的审查评等制度、大学评鉴制度等等〕,进一步加上国际化、英语化等要求,并且将资源分配、个人奖惩、校系「退场机制」等方法,与评鉴结果直接挂钩。由于这些新制度的设计受到偏见、成见和浅见的影响,往往无视学门之间应有的差异、无视国内学术生态的具体状况、更漠视学术开展本身的内在需求与外在条件,各类学术评鉴制度业已引起了学界强烈的反弹。尤其是新进年轻学者,因为只能接受而不能参与制订评量方法,又面对常聘权的生存压力,而假设是身处理工科居优势的机构和大学中,人文社会学科往往还得遵照理工科的评量方法接受检验〔如专书不受重视、国外期刊论文才是发表常态,等〕,受聘伊始就被迫接受游戏规那么,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也只有忍气吞声,逐渐在资浅教师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形成了一股很不健康的心态和气氛。我们觉得,为了国内学术的正常开展,也为了协助学术工作者争取公平、健康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学界有必要进一步将学术评鉴问题化为公共讨论,让学术工作者有时机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这是我们筹办这次讨论会的根本目的。我们希望透过这次会议的抛砖引玉,讨论得以更为扩大,接下来能有更为广泛深入的沟通论辩,逐渐形成学界更为细致的共识。台湾社会既然声称已经进入民主时代,学界便更有责任,要能够持续深化民主的落实。学术评鉴的各种机制,不能再由少数学术行政领导人凭一己的观点主导决定,而是必须接受学术社群的公开讨论。
不过,身为学术工作者,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法令规章等行政层次。我们认为,学术评鉴不仅是学术行政、学术规训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知识生产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要了解学术行政体系所推动的评鉴体制、掌握其方向及政策中对于未来想象的远景,必须能够分析及厘清当前学术生产方式变动的动力之所在;在缺乏公共讨论的情况下,面对着不断翻新而又琐碎的规章条文,我们假设是不掌握总体的图像,也就难以应对。
或许我们可以如此概括性的来提问: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生产,究竟面临甚么新的考验与难题?身为学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问题历史化、拉高并拉广照顾的层次,才可望开始协力答复上述的问题。我们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之下的学术生产」,是我们在思考学术评鉴问题时,应该掌握到的根本脉络。在这里,我们愿意先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供学界参考。
以下的讨论分成几个部份。在第二节,我们指出这一波学术评鉴背后的动力之所在,并且观察压缩在人文社会领域中正在进行以及可能的变动方向。第三节将讨论集中在学术评鉴,特别是环绕着T/SSCI所引发的争议;我们选择这个主题,不仅是因为它受到学界同仁普遍的关切,而更是因为聚焦在T/SSCI的讨论,可以让我们揭示这个新制度运作中所暗含的想法,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学术、文化效应。在第四节,针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动力,我们提出关于台湾学术可以如何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的看法,指出台湾学术的国际化的方向,可以是相当多元的,而不必然将全球化等于英语化、或是SSCI化。再一次强调,我们并不认为本文的思考照顾到了全面;我们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和展开讨论。
二.变化的动力及变动的方向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性冷战体制快速形成。在东亚地区,为了围堵社会主义阵营〔北韩、中国、北越〕势力的扩张,美国延伸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反共防线,与各地军事威权体制合作,将日本、南韩、琉球、台湾等地纳入其区域性军事部署当中。不要忘记,长期的冷战秩序,并非只是在军事及国际政治的层次运作;反共亲美的力道深入人心,对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造成深远的效应,长期流动在我们的思想、身体与欲望当中。在文化上,台湾地区与东亚诸国不同,战前与美国并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战后的冷战结构与国共内战的延续,加上*国民党*政权的亲美反日情结,及韩战后南北韩分裂确实立,快速地使得美国成为台湾唯一主导性的对外关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留学生在1990年以前,80-90%以上是留美的,曾经构成在美国最大的外籍学生群体。如今这个情势起了变化,但是还有五成出国学生留美。所以,战后的菁英大局部有过美国读书生活的经验,在政治上美国式民主成为台湾主要的想象;除了群众流行文化的市场被好莱坞所笼罩之外,就连另类的反对文化,都本能地以美国马首是瞻。总之,战后台湾的美国化,或是说对于美国的依赖,是总体全面的。台湾的学术生产,是在这样的格局中纳入了美国的系统。然而战后的美国大学的学术生产,深受冷战格局所形塑,效劳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