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本缝隙?探究“史蕴诗心”
摘要《苏武传》作为一篇经典史传文,兼具记录历史和刻画人物的双重功能。作为阅读教学文本的史传文,要以“文言”为本,通过梳理字词读懂人物品性,但更要从文本缝隙处,读出史传文所载之“道”,即作者为何写、怎么写,由此真正读懂班固塑造苏武这一近乎神人形象的真正用意。
关键词《苏武传》文本缝隙“史蕴文心”教学思考
【微镜头】
师:科代表收集上来的问题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班固借李陵之口,将晚年的汉武帝写得很不堪,难道他不怕被扣上丑化君王的欺君罪名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价值。请大家仔细阅读李陵劝降苏武的说辞,先说说汉武帝的不堪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概括一下,主要有三点:汉武帝年老昏聩,法令无常、朝令夕改,残杀大臣。
师:总结得很好。谁来回答一下,如此描写汉武帝,难道不怕被扣上丑化君王的欺君罪名吗?
生:我觉得班固不会被扣上欺君的罪名。因为文中这话是李陵说的,而李陵是叛国者,投降到匈奴。其实汉武帝是明君,他有意丑化汉武帝,挑拨苏武与汉武帝的君臣关系,是要达到劝说苏武投降匈奴的目的——汉武帝年老昏庸,血腥残忍,残害苏家,不值得你苏武效忠,不如投降匈奴,尽享荣华富贵。
师:你的意思这样写是要达到劝降苏武的目的,是出于劝说的需要,汉武帝晚年并非如文中所写的那样不堪。
生:我认为这是对晚年汉武帝的真实描写,因为《苏武传》选自《汉书》,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班固如实记录历史,是不会获罪的。
师:你从文章是史传文的文体特点来分析,认为晚年的汉武帝就是不堪,忠实记录历史,是兰台人的使命,所以班固不怕获罪。
生:我认为这是作为史学家的班固值得大书特书之处,他敢于批判统治者的昏庸和嗜杀,体现出他思想中的进步倾向。
师:你将其上升到一个高度,认为作为史学家的班固具有批判精神。这一观点,似乎有过度解读之嫌,我们暂且存疑。其实,班固借李陵之口写出汉武帝的不堪,看似与作者班固的身份矛盾,是为文本缝隙。但这涉及史书的一种创作手法——
生:(齐声)“春秋笔法”。
[PPT呈现]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史记·孔子世家》
师:“春秋笔法”是一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其中“笔则笔”指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削则削”应该删掉的一定删掉。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中都有所接触。
生: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汉武帝虽然不堪,但苏武却不肯投降匈奴,仍然一如既往地忠诚于汉朝、忠心于汉武帝,这样就能体现苏武忠贞和爱国的品质。
师:理解得很透彻。文中有没有证明?
生:苏武回应李陵的话能说明这一点:“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对汉武帝感恩戴德,随时可以为武帝献出生命,绝对的忠诚。
师:从描写手法来看,这种手法是?
生:抑扬。
师:对。通过李陵之口将汉武帝写得不堪,是为抑;目的是要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思想,体现出他爱国背后儒家伦理价值观,其实也是作者班固的忠君思想,是为扬。试想,面对这样不堪的君王,臣子都无条件地忠君,那么面对贤德开明的君王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说通过李陵之口,将晚年的汉武帝写得不堪是“笔则笔”,那么“削则削”的“春秋笔法”在《苏武传》后文中还有一处,请看投影。
[PPT呈现]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汉书·李广苏建传》
师:这是苏武回到汉朝后的内容,其中提到一个苏武被扣押在匈奴十九年中发生的史实:苏武在匈奴娶妻,并生一子苏通国。苏武在汉朝所生之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等人谋反,被处死。汉宣帝怜悯苏武年老无子,允许使者将苏通国从匈奴赎回汉朝,并授予郎官之职。请问:记述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的经历时,班固为何对他娶妻生子的事实只字不提?
生:班固对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实只字不提,也是出于写作的需要,因为要褒扬和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你能从基于写作目的与选材的角度来解读,非常难得。
生:如果写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实,有损苏武爱国的光辉形象。另外也跟班固的忠君儒家思想有关。这段文字是汉宣帝怜悯苏武,从而问身边的人苏武在匈奴有无子嗣。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交代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实,是对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表现汉宣帝对忠贞之臣苏武的关爱。
师:你分析得很精彩,道出了作者的用意。
生:我一直挺费解——史传文的创作,对历史史实,作者并非在场实录,为何能将人物对话甚至心里所思等细节生动地还原出来?
师:你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相信绝大部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