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我国“素养型”中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一体化建构
摘要鉴于我国2022年最新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的课标及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的比较关联,进一步就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核心素养的统整贯通进行了相关的文本分析梳理,进而解读我国普通中小学“素养型”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理路和内在脉络,这将为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教学校长与市县语文学科教研员深刻理解认知和实践体认语文课程提供创设了一种新视界,从而为真正落实推进与实践创生“素养立意”的语文学科课程的实践范型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检视与建构普通基础教育“素养型”语文课程实践创生范式
一、我国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与价值作用
1.进一步明确与规范了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的基本性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刚刚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规范了语文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强调语文学科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核心特质。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育是一个涵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的全面深刻、基础重要且实践创生的奠基性教育体系。在普通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并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效能与场域范围,涵泳“三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且发展提升国家与民族的思想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归宿,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思想观念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此外,还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度,保护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休戚与共和完整同一,加强国家意识、民族观念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间的互促共荣,着力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和谐统一的实践创生[1]。每一位普通中小学校的“语文人”和县市语文学科教研员,都要为构建持续发展的“素养型”语文学科课程的实践创生新路向努力探索,致力于普通中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由之前的“双基”课程进阶为“三维目标”课程进而发展跃迁为“素养立意”的语文课程实践创生新范式。
2.统整与衔接了义务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一体化语文课程体系
这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将义务教育的第一学段与幼儿园教育进行相关衔接的设计考量,同时,将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相应学习任务群进行了衔接贯通的考虑设计,这有利于强化统整普通中小学各个年级学段之间的学科连接和课程衔接。2022年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语文学科课程的学段衔接,即“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这“三个衔接”。特别关注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期,通过对儿童在身体、语言、社交与科学及艺术审美等领域的教育成长状况的实践评价,精确地规划出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的课程教育实施方案,强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实施方式。在普通中小学校,要保质保量严格且不折不扣地推进实施国家统编课程,根据学生从小到大在知识理解、情绪管理与社会行为上的变化,切实制定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实施体系。换言之,就是积极推进与探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学本化与个性化的生命教育教学实施计划,展示学生创生学习的连贯性与发展进步趋势。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普通中小学语文科目的课程本质与学科特性,真正践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张倡导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进而将“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发展进阶为“做中创”和“学以创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这是一种整合我国幼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素养型”语文学科课程的实践构想,也是在新时代数智教育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从课程角度全面统一规划设计,着眼于培养面向未来且承载与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培养,设计谋划我国普通基础教育的基础型、创新型与“素养型”语文学科课程的改革发展新愿景和战略新构想。
3.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联
(1)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的核心表述
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呈现方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代表了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支撑其未来生活、成长与发展的正确世界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以及必要的品格和重要技能,都是由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任务群这一科目学习内容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结果。初中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涵泳生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关键能力与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