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2
学校减负制度
一、总则
1.本制度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适用于所有实施本制度的学校,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教育。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1.课程时长规定
小学每节课时长原则上不超过40分钟,初中不超过45分钟,高中不超过50分钟。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学生长时间连续学习导致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课程总量控制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每天平均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书面家庭作业每天平均不超过120分钟。作业量的设定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避免过度占用学生课余时间。
严格控制每周总课时数,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数不得超过26节,三至六年级不得超过30节,初中不得超过34节,高中不得超过35节。总课时数的控制有助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过度堆砌。
3.教学内容精简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得随意加深教学内容难度。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适切性。
禁止在教学过程中额外增加超纲内容,如小学阶段不应涉及初中的复杂数学公式推导、高中阶段不应引入大学课程中的理论等。
三、考试与评价
1.考试频率
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可进行一次期末综合测评,不进行期中考试。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进行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初中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高中每学期同样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减少考试频率可以避免学生频繁处于考试压力之下。
2.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命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减少偏题、怪题。课程大纲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按照大纲命题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考试难度系数小学阶段应保持在0.80.9(即学生平均得分率),初中阶段在0.70.8,高中阶段在0.60.7。难度系数的设定是为了确保考试既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又不会因难度过高而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
3.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品德表现、社会实践、艺术素养、体育健康等方面。例如,品德表现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同学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社会实践可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研学旅行等的表现来评价。
四、课后服务
1.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应以兴趣培养和作业辅导为主。兴趣培养可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科技制作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业辅导应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当天作业中的疑难问题,避免将课后服务变成额外的授课时间。
2.服务时长
课后服务每天原则上不超过两小时,具体时长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长需求灵活调整。
3.服务人员
课后服务人员可由本校教师、志愿者、校外专业人士等组成。本校教师主要负责作业辅导和部分兴趣课程教学;志愿者可参与组织学生活动等工作;校外专业人士如音乐家、画家等可提供专业的兴趣课程教学。
五、家校合作
1.家长观念引导
学校应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避免过度关注学业成绩而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
2.家庭作业监督
家长应监督学校关于家庭作业量的规定执行情况,如发现教师布置作业超量,可向学校反映。同时,家长不应自行给孩子增加过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和学习任务。
六、监督与问责
1.监督机制
学校成立减负监督小组,成员包括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监督小组定期检查课程设置、作业布置、考试安排等减负工作的执行情况。
2.问责制度
如果发现教师违反减负制度,如超量布置作业、超纲教学、频繁考试等情况,学校应对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改正。对于多次违反制度的教师,可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处罚。
相关文件: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国家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出台的政策文件,为学校制定减负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中小学管理规范》,其中包含了对学校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评价管理等多方面的规范要求,有助于学校在制定减负制度时与国家的教育管理要求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