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选择
1.实验演示法:演示实验“瓶吞蛋”,引起学生兴趣。
2.实验探究法+
教师演示实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二氧化碳水溶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再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3.问题讨论法:
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讲解法
五、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设备:多媒体教室外放音频设备。
用品:澄清石灰水、一矿泉水瓶(内充满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浸过石蕊试液的干燥小花每组三朵、每组三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鸡蛋、醋酸等。
仪器: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250mL)、镊子、试管、喷壶等。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西游记中唐曾师徒四人腾云驾雾的场景是如何拍摄的,真的是高空拍摄的吗?
学生讨论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提问:二氧化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到目前为止你所认识的二氧化碳是怎样的呢?可以结合我们前面学到的空气这一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学习的二氧化碳的制备相关知识.
取一瓶制好的二氧化碳,分析其颜色、味道、密度等性质
演示实验1: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
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有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制取、结构等等。我们今天重点来学习下二氧化碳的性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总结已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为什么
通过已有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设问:刚才同学们也谈到了很多二氧化碳的性质,那大家说得是否全面了?
演示实验2:”瓶吞鸡蛋”
提问:一个比广口瓶瓶口稍大的鸡蛋能完整地放入瓶中吗?
(先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等鸡蛋壳变软后,取出鸡蛋,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的Ca(OH)2溶液,再倒入足量的CO2,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振荡广口瓶,鸡蛋很快被瓶吞入。)
讲述:看来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呢还不是完全全面和正确,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下二氧化碳其他的一些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为什么
通过学生对认知的反差,提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兴趣。
演示实验3:(学生操作)
课本试验6-5:
?1、向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约1/2体积的水。
2、立即旋紧瓶盖。
3、振荡。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矿泉水瓶的外形变瘪
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由现象入手,分析本质
设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紫色石蕊试液。2、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塑料瓶中的液体约2mL,对比观察液体的颜色。
提出探究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了呢?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药品: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稀醋酸溶液、蒸馏水、二氧化碳气体
分析:是什么使石蕊变色了?变色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