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预防及急救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中暑概述
02
早期症状识别
03
预防措施体系
04
急救处理流程
05
特殊场景应对
06
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中暑概述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一系列器官功能异常和衰竭的急性疾病。
定义
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功能减弱,产热增加,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同时,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加重中暑症状。
发病机制
定义与发病机制
中暑类型区分
热射病
热衰竭
热痉挛
日射病
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
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虚弱等。
直接暴露于烈日下,引起头皮、脑膜和大脑病变,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高危人群特征
老年人
婴幼儿及儿童
慢性病患者
户外工作者
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且新陈代谢旺盛,容易中暑。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受损,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农民等,容易暴露于高温环境中,导致中暑。
02
早期症状识别
先兆中暑表现
体温上升
体温略高于正常,但低于38℃。
01
大量出汗
身体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02
疲倦乏力
感到疲倦、无力、头晕。
03
食欲下降
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
04
轻度中暑体征
体温升至38℃以上,但不超过40℃。
体温升高
皮肤发红、干燥,无汗。
皮肤发红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
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等症状。
头晕目眩
体温过高
体温高达40℃以上,甚至可超过42℃。
01
意识障碍
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02
皮肤干热
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或苍白。
03
呼吸急促且浅
呼吸急促表浅,脉搏微弱。
04
重度热射病信号
03
预防措施体系
环境温度控制
利用空调、电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尽量保持在26℃左右。
降低室内温度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穿着合理
避免在日照强烈的10点至16点之间进行户外活动。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材质可以选棉麻的,帮助身体散热。
个人防护装备
帽子和太阳镜
外出时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有效防止紫外线对头部和眼睛的伤害。
01
防晒霜
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晒霜,要选择SPF值30以上的、防水的防晒霜。
02
随身携带清凉喷雾
可以随身携带清凉喷雾或湿毛巾,随时给身体降温。
03
科学饮水策略
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要定时饮水,每次饮水量不要过多。
定时饮水
夏季饮用冰水容易引起胃肠不适,最好饮用温水或常温水。
饮用温水
大量出汗会流失盐分,可以适当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或吃含水分和盐分的水果。
补充盐分
04
急救处理流程
现场脱离热源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01.
松开或脱去患者衣物,尤其是紧身衣物,以加快散热。
02.
迅速给患者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清水,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03.
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头部、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处,帮助快速降温。
快速降温方法
可用冷水浸泡患者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但避免过度寒冷导致血管收缩。
可通过吹风扇或空调等方式降低环境温度,但不要直接吹向患者。
患者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救治。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等。
医疗转运指征
05
特殊场景应对
儿童防暑要点
穿着
补水
遮阳
饮食
给孩子穿透气性好、颜色浅的衣物,避免穿深色或紧身衣物。
让孩子多喝水,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避免脱水现象。
外出时使用遮阳伞、戴帽子等措施,减少阳光直射。
适当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多油腻和热量高的食物。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尽量安排在早晨和傍晚。
防晒措施
佩戴防晒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防晒用品。
饮水与休息
定时饮水,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多,同时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应急准备
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等,以备不时之需。
户外作业防护
通风换气
密闭空间内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01
降温设备
安装空调或电扇等降温设备,降低室内温度。
02
人员密度
控制密闭空间内人员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03
定期检查
对密闭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04
密闭空间预案
06
误区与注意事项
过度饮水会导致体内盐分过度流失,引发低钠血症。
在体温未超过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