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中暑预防与急救指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疾病定义与诱因
02
预防措施体系
03
早期识别指标
04
现场急救流程
05
特殊场景应对
06
复健与后续防护
01
疾病定义与诱因
运动性中暑临床界定
运动性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和(或)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的一种急性热应激反应。
运动性中暑定义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运动性中暑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肌肉痉挛、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和抽搐。
通常根据环境温度、湿度、患者运动史、临床表现和体温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高温、高湿、无风等环境因素会增加人体热负荷,降低散热效率,导致体温持续升高。
高温环境与体热失衡机制
环境因素
人体通过出汗、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反应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时,这些散热方式可能无法满足人体散热需求,导致体温调节失衡。
体温调节失衡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人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体内热积累,进而引发中暑。
体内热积累
夏季高强度运动
户外长时间运动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长跑、足球、篮球等,容易导致中暑。
在户外进行长时间运动,如徒步、登山、骑行等,由于阳光直射和环境温度较高,中暑风险较大。
高危运动场景分析
高温环境下运动
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运动,如健身房、桑拿房等,由于环境湿度高、空气流通性差,容易导致中暑。
老年人及儿童运动
老年人和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进行运动时更容易中暑。
02
预防措施体系
训练环境监测标准
温湿度监控
确保训练环境温湿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
01
通风状况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密闭。
02
光照强度
合理安排训练场地和光照,避免强光直射。
03
运动前补水策略
饮水种类
饮用运动饮料或含有适量矿物质的水,避免饮用含糖过高的饮料。
03
运动前15-20分钟饮水,避免运动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02
饮水时间
饮水量
运动前适量饮水,确保身体水分充足。
01
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运动服装。
服装选择
根据运动特点佩戴相应的头盔、护膝等防护装备。
头盔护具
在户外活动时,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
防晒用品
03
早期识别指标
先兆症状监测(头晕/恶心/多汗)
头晕目眩
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可能是中暑的先兆。
恶心或呕吐
异常多汗或皮肤干燥无汗
中暑前,常伴随恶心或呕吐的感觉,尤其是当身体缺乏水分时。
在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后突然停止出汗,皮肤干燥,也是中暑的重要信号。
1
2
3
核心体温测量阈值
01
持续监测核心体温
通过体温计等工具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升高。
02
体温阈值
一般来说,核心体温达到38.5°C及以上时,应警惕中暑风险。
精神状态评估方法
观察意识状态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
01
评估反应能力
通过简单对话或指令,评估反应速度和准确度,以判断中暑程度。
02
04
现场急救流程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继续影响。
松开或脱去患者衣物,用湿毛巾或凉水擦拭身体,特别是头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以促进散热。
即刻脱离热源处理
监测患者体温,每1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降至38℃以下。
物理降温技术应用
将冰块或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患者头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以减轻脑水肿和降温。
冰敷
酒精擦浴
冷水浸泡
用25%~50%酒精擦拭患者四肢、躯干和背部,避免擦拭胸部、腹部和足底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将患者浸泡在4℃左右的冷水中,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20分钟,以免引起寒战和虚脱。
医疗干预转诊标准
患者体温持续高于40℃,或出现反复升温,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持续高烧
患者昏迷、抽搐、谵妄等,需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出现意识障碍
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腹痛、尿少等脏器功能受损症状时,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脏器功能损害
05
特殊场景应对
团队运动协同处置方案
组建紧急救援小组
团队急救培训
紧急联络机制
应急物资准备
确定救援人员、职责和联络方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建立与医疗机构的快速联络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取专业救援。
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急救能力和协同处置能力。
准备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如冰块、冰袋、冰毛巾、防暑降温药品等。
防暑降温药品,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急救药品,如心肺复苏药物、止血药等。
冰袋、冰毛巾、担架、止血带、急救包等。
防晒品、遮阳帽、太阳镜、透气运动服装等。
包含防暑降温知识、急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