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适用,2025年修订〕
一、课程根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2
课程名称:环境气象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Meteor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6
学 分:2.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寻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般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与环境有关的气象学问题。介绍气象学的根本学问,介绍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的集中规律和城市环境气象的特点,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论述备受关注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说明其来源、成因、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治理和治理;阐述近代国际上三个大气环境热点问题:即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气候变暖,说明它们的由来、危害、科学生疏及防治对策等。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及实际状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配以适当的课堂争论和习题练习,以加深对课堂学问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环境气象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介绍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有影响的大气科学学问。介绍大气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城市环境气象的特点,介绍大气污染物的集中规律,介绍酸雨及其防治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娴熟把握气象学和微气象学的根本学问,了解各种常见气象条件的成因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生疏大气污染的规律。使学生能从环境整体的观点强调大气环境的作用,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进展的高度了解和生疏大气环境的变化。通过环境气象学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趋气象环境之利、避气象环境之害、掌握大气污染,并为环境治理和环境评价供给理论依据。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大气环境和环境气象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气象学及其进展历史;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生疏大气的组成成分和作用;生疏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把握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大气垂直构造特点;
把握大气层中的自然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污染状况。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气象学和环境气象学的进展历史、学科任务、争论对象、争论内容、争论方法;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生态作用;大气垂直分层;大气污染源的种类。
根本概念和学问点:大气的成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气制,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问题与应用:干洁空气、水汽、微粒杂质和的污染物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课后练习
你带着什么问题来学习?你想通过环境气象学的学习解决什么问题?
描述你经受过的最难忘的大气〔或天气〕现象。
广东近年的大气环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主要是由什么缘由造成的?目前的大气环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简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气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用一段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入和展现丰富多姿和变化无穷“大气层”;以图表形式导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通过板书画图,突出大气的垂直构造,用实例说明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气制,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其次章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把握低层大气增热与冷却过程的产生的缘由;
把握太阳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干绝热递减率、气温递减率、温度层结、逆温、大气稳定度等根本概念;
了解和把握逆温生消的缘由以及对污染物集中的影响;
把握大气稳定度的判别原理及对污染物集中的影响;
了解气温及温度层结的日周期变化;
了解和把握大气混合层形成的特点与确定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物质热量交换的方式:辐射、传导、流体的各向流淌、潜
热释放,太阳辐射,地面热量收支,地面热量平衡方程,热容量、导热率。土壤、水体、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空气的绝热运动,大气静力稳定度。
根本概念和学问点:土壤、水体和空气间热容量、导热率的差异。温度的日较差、年较差,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低层大气的温度分布特征,大气静力稳定度,绝热增温,绝热冷却。
问题与应用:各种因素对下垫面温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大气静力稳定度与空气的上升运动,把握影响大气污染的热力气象因子;逆温的概念及逆温对大气污染物集中的影响。
〔三〕课后练习
简述低层大气温度周期性日变化、周期性年变化的特点和成因。
举例说明逆温对大气污染物集中的影响。
举例说明影响大气污染的热力气象因子。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提问形式引入课程内容,用一段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入和展现土壤、水体、空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