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探索性因子分析在量表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docx
文件大小:16.9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1.17千字
文档摘要

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在量表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确定量表的结构效度和维度划分时。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SPSSAU(在线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逐步优化量表结构。

案例背景

假设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关于“在线学习平台用户满意度”的量表,初步设计了15个题项,涵盖了6个潜在影响因素:课程内容、平台易用性、互动性、技术支持、价格合理性和推荐意愿。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这些题项是否能够合理地划分为6个维度,并确保每个题项与对应维度的关系符合专业预期。

分析步骤

1.数据准备

首先,将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导入SPSSAU(网页SPSS)平台。确保数据格式正确,且每个题项的数据类型为定量数据。

2.第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

操作步骤:在SPSSAU中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功能,将15个题项全部选入分析变量中,不设置因子数量,系统默认根据特征根值大于1的标准自动确定因子数量。

结果解读:第一次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探索出3个因子,这与我们最初假定的6个影响因素不符。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

3.第二次探索性因子分析

操作步骤:在第二次分析中,手动将因子数量设置为6个,重新进行分析。

结果解读: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4,但发现Q6题项(“我觉得该网站上的一些课程信息或视频内容非常吸引人,我愿意分享给其他人”)与因子对应关系不符合专业预期(“张冠李戴”现象,与Q11~Q13归属于同一因子)。结合前期内容效度分析,决定删除Q6题项。

4.第三次探索性因子分析

操作步骤:删除Q6题项后,再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仍将因子数量设置为6个。

结果解读:最终结果显示,探索出6个因子,且每个因子都可以进行专业命名。各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4,题项与因子的对应关系符合专业知识和研究预设情况。

结果与结论

通过三次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成功地将15个题项划分为6个维度,且每个题项与对应维度的关系合理。KMO值为0.818,大于0.7,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p0.001),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5.682%,表明6个因子能够较好地解释量表的大部分信息。

应用建议

量表优化:在量表开发过程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是验证量表结构效度的有效工具。通过多次迭代分析,可以逐步优化量表结构,确保题项与维度的对应关系合理。

进一步分析:在完成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建议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进一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尤其是在进行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时。

通过SPSSAU(在线SPSS)平台,用户可以轻松完成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量表结构,确保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