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椎间孔外脊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性疼痛安全性和长期疗效.doc
文件大小:7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29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椎间孔外脊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性疼痛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状态,传统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等方法常难以有效控制症状,且可能伴随显著副作用。

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逐渐成为重要治疗手段,其中背根神经节刺激(DRG-S)通过作用于背根神经节(DRG)靶向调节疼痛信号,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局部神经性疼痛中取得显著疗效。

然而,DRG-S在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

解剖限制:椎间孔狭窄、既往手术史、瘢痕组织等可能导致电极植入困难;

并发症风险:直接刺激DRG可能引发感觉异常、神经损伤等风险;

覆盖范围局限:单靶点刺激难以满足多皮节或双侧疼痛患者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椎间孔外脊神经刺激(SNS)』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在椎间孔外的脊神经周围植入电极,直接刺激脊神经,避免对DRG?的直接干预,同时通过多电极组合实现更广泛的疼痛区域覆盖。

椎间孔外SNS技术简介

技术原理

靶点选择:刺激脊神经(DRG?与腰骶丛之间的神经节段),而非直接刺激DRG,避免神经节损伤风险。

电极植入:通过椎间孔外路径(如腰背筋膜间隙)放置电极,避开硬膜外腔和椎间孔内复杂解剖结构,尤其适用于存在解剖障碍(如术后瘢痕、狭窄)的患者。

覆盖范围:单根电极可覆盖1-2?个皮节,多根电极(最多4根)可组合覆盖多区域或双侧疼痛。

与传统DRG-S?的对比

随访与数据结果

患者基线与植入情况

试验阶段有效性:73?例患者中,75%(55?例)在试验阶段实现疼痛缓解≥50%,其中?53?例接受永久植入。

植入指征:包括下肢糖尿病神经病变(28?例)、术后神经痛(19?例)、腰神经根病(12例)等,不同指征的植入率无显著差异(χ2=8.973,p=0.255),表明疗效具有普遍性。

导线数量与复杂病例管理

平均导线数:植入患者中,71.7%(38?例)使用?2?根导线,5?例使用?1?根,3?例使用?3?根,7?例使用?4?根。

多导线需求场景:多皮节疼痛(如跨腰、下肢多区域疼痛),双侧疼痛(需左右对称植入),既往手术导致单一电极覆盖不足。

技术改进:2023?年后对需≥3?根导线的患者,采用32?触点?IPG?连接多根八触点电极,简化布线并提升覆盖精度。

并发症与安全性

术中安全性:所有手术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如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

导线移位: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21%(11/53?例),移位发生时间平均10.7?个月(范围?1-36?个月)。10?例通过手术修正成功复位,1?例因合并?MRI?禁忌及脑脊液漏病史选择移除。

设备故障:3?例(6%)因?IPG?电池故障或导线绝缘层破损需调整。

感染与移除:3?例(5.7%)因局部感染移除系统,其中?1?例?6?个月后成功重新植入;9?例(17%)因?MRI?禁忌(3?例)、囊袋疼痛(3?例)、疗效丧失(1?例)等原因移除,无导线残留或严重并发症。

修正安全性:所有修正手术均成功,无术中不良事件,电极重新定位后均恢复疼痛缓解效果。

患者满意度与长期疗效

总体满意度:截至2024?年?11?月随访,90%(38/42?例)患者表示满意,且各年份满意度无显著差异(χ2=2.155,p=0.827)。

耐久性:即使将失访患者(3?例)和移除设备患者(9?例)视为不满意,2019?年植入患者中?63%、2020?年植入患者中?71%?仍保持满意,表明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

功能改善:满意患者报告疼痛缓解持续,且日常活动能力(如行走距离、睡眠质量)显著提升。

最后讨论

作为补救疗法的优势

对于DRG-S?失败患者,椎间孔外?SNS?展现出疼痛缓解高反应率(94%),尤其适用于因解剖障碍(如术后瘢痕)或硬件并发症无法继续DRG-S?的病例。其避开椎间孔内操作的特点,降低了再次手术的解剖风险。

作为一线疗法的潜力

2021?年后,临床实践逐渐将椎间孔外?SNS?作为首选神经调控方案,原因包括:

操作简化:无需硬膜外穿刺或椎间孔精准定位,学习曲线较DRG-S?平缓。

灵活覆盖:多电极组合可适应复杂疼痛分布,避免单一靶点局限性。

设备通用:利用现有SCS?系统,降低医疗成本,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机制探讨

传统理论认为DRG?是神经性疼痛调控的核心靶点,但本研究表明,刺激脊神经干同样可实现显著疼痛缓解,提示脊神经可能独立参与疼痛信号传导与调控。这一发现挑战了DRG?作为唯一靶点的假设,为神经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方向。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导线移位:较高的移位率(21%)可能与植入角度较陡、固定技术不足相关。目前正在开发带锚定结构的电极,初步应用显示移位率降至5%?以下。

样本局限: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主要纳入下肢疼痛患者,需多中心研究验证其他部位疼痛(如上肢、躯干)的疗效。

最终结论

椎间孔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