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舌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规范.pptx
文件大小:3.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45千字
文档摘要

舌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技术标准

03

适应症与禁忌症

04

并发症处置

05

临床操作要点

06

培训与质控

01

解剖学基础

01

解剖学基础

PART

舌神经走行定位

01

02

03

舌神经起自下颌骨内的下牙槽神经,向下前方走行,进入舌体并分布于舌前2/3的粘膜。

舌神经在舌骨舌肌前缘处分为深、浅两支,浅支分布于舌的背侧粘膜,深支则穿入舌内肌群并支配感觉。

舌神经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神经网,支配舌的感觉和运动。

01

02

03

舌神经上方有舌下神经及伴行动脉,两者共同走行于舌下神经管内,彼此紧密相连。

舌神经下方有舌静脉,舌静脉的回流系统较为复杂,与面部和颈部的深静脉相互吻合。

舌神经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的吻合支,这些吻合支在手术中容易被损伤,需小心操作。

毗邻血管神经关系

舌神经在舌骨舌肌前缘处有一个明显的膨大,称为舌神经结节,是寻找舌神经的重要标志。

体表投影标志点

舌神经的浅支在舌背粘膜下走行,其体表投影大致沿着舌侧缘向后上方延伸。

舌神经的深支穿入舌内肌群,其体表投影难以确定,但可通过舌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来定位。

02

操作技术标准

PART

器械与麻醉剂选择

01

麻醉器械

选用适合口腔手术的麻醉注射器,如压力注射器或口腔专用麻醉注射器等。

02

麻醉剂选择

选用效果稳定、作用时间短的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阿替卡因等,同时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肾上腺素,以延长麻醉时间、减少局麻药吸收。

穿刺路径设计

根据手术部位和神经分布,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一般位于舌根部、舌侧缘或舌尖部等。

穿刺点选择

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和器官,确保穿刺路径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要考虑麻醉范围的需要,确保麻醉效果覆盖手术区域。

穿刺路径规划

注射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麻醉深度等因素,合理控制局麻药的注射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剂量标准

在注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注射剂量和速度,确保麻醉效果和患者安全。

剂量调整

03

适应症与禁忌症

PART

口腔手术适应证

6px

6px

6px

主要用于拔除下颌智齿、磨牙等需要麻醉的口腔手术。

拔除下颌智齿、磨牙等手术

如唇裂、腭裂、口腔颌面部肿瘤等手术。

口腔颌面部手术

牙槽外科的拔牙手术以及植骨、囊肿切除等手术。

牙槽外科手术

01

03

02

如根管治疗、牙髓摘除等手术。

牙体牙髓病治疗

04

如哮喘、肺气肿等,应避免呼吸抑制导致呼吸困难。

呼吸道疾病

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需谨慎评估麻醉风险。

心血管疾病

01

02

03

04

如癫痫、癔症等,应避免刺激导致疾病发作。

神经精神疾病

应谨慎使用麻醉药物,避免药物代谢异常。

肝肾功能不全

全身禁忌证筛查

麻醉药物易在炎症部位扩散,影响麻醉效果。

局部炎症

局部组织禁忌判断

感染部位麻醉可能导致感染扩散,需先控制感染。

局部感染

如溃疡、糜烂等,需避免刺激导致病情加重。

口腔黏膜病变

如下颌骨形态异常,需谨慎操作避免损伤神经。

解剖结构异常

04

并发症处置

PART

局部压迫止血

采用无菌纱布或棉球对血肿部位进行压迫,以促进血液凝固和止血。

冷敷

用冰袋或冷敷物敷在血肿部位,有助于缩小血肿体积,减轻疼痛和肿胀。

血肿穿刺引流

如血肿较大且难以自行吸收时,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引流,排除瘀血。

血肿形成处理

神经损伤应对

理疗与康复训练

结合理疗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后遗症。

03

给予维生素B1、B6、B12等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02

营养神经治疗

观察与评估

对于轻微神经损伤,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评估。

01

麻醉扩散控制

麻醉药物选择

选择毒性低、麻醉效果好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浓度。

01

注射技术

采用精准的注射技术,确保麻醉药物准确到达目标神经,避免药物扩散。

02

生命体征监测

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03

05

临床操作要点

PART

患者体位摆放

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头部稍微垫高,便于口腔内操作。

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使患侧口腔充分暴露,便于进针。

头部位置

确保患者四肢处于固定状态,防止手术过程中移动。

四肢固定

进针深度监测

依据下颌骨、舌骨等解剖标志,确定进针的深度和角度。

解剖标志定位

手法感知

辅助设备

在进针过程中,通过感知针尖的阻力变化,判断针尖所处位置。

使用口腔麻醉深度监测仪等辅助设备,实时监测进针深度。

麻醉效果验证

追加麻醉药物

若麻醉效果不足,可追加麻醉药物,但需注意剂量和追加时间。

03

通过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生命体征等方式,评估麻醉深度。

02

麻醉深度评估

麻醉范围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