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烧伤冻伤诊疗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伤情评估与分类
03
紧急处理原则
04
创面管理技术
05
并发症防治
06
康复管理路径
01
临床概述
01
临床概述
PART
烧伤冻伤定义及区别
烧伤是指由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或放射线等引起的组织损伤。
烧伤定义
冻伤定义
烧伤与冻伤区别
冻伤是指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局部组织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的缺血性损伤。
烧伤主要由高温或化学物质引起,组织损伤以蛋白质变性为主;冻伤则由低温引起,组织损伤以缺血性坏死为主。
病理生理学基础
烧伤病理生理
烧伤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体液渗出,易引起感染;同时,烧伤部位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冻伤病理生理
烧伤与冻伤病理生理的相互影响
冻伤后,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导致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解冻时,血管扩张,渗出增多,易引发水肿和感染。
烧伤和冻伤均可破坏组织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二者在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存在相互影响,如烧伤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寒冷刺激而引发冻伤;冻伤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也更容易导致烧伤后感染。
1
2
3
流行病学数据
烧伤流行病学
烧伤与冻伤预防与控制
冻伤流行病学
全球每年因烧伤而死亡的人数众多,烧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之一。烧伤发生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
冻伤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更为常见,多发于手、足、耳廓等末梢部位。在特定职业和环境中,如军事、极地科考、户外运动等,冻伤的发生率也较高。
针对烧伤和冻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例如,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02
伤情评估与分类
PART
临床表现分级标准
烧伤分级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烧伤、中度烧伤、重度烧伤和特重度烧伤。
01
冻伤分级
按照冻伤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冻伤、中度冻伤、重度冻伤和深度冻伤。
02
症状表现
烧伤表现为皮肤红肿、水疱、焦痂等;冻伤表现为苍白、冰冷、麻木、疼痛等。
03
深度与面积评估方法
采用烧伤深度评估方法,包括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等;冻伤深度评估包括皮肤、肌肉、骨骼等。
深度评估
面积评估
评估工具
采用烧伤面积评估方法,如手掌法、九分法等;冻伤面积评估需关注受损部位及范围。
借助烧伤、冻伤评估工具,如烧伤指数、冻伤指数等,进行客观评估。
头部损伤
包括头皮烧伤、颅骨冻伤等,可影响毛发、头皮、颅骨等。
眼部损伤
烧伤可引起结膜、角膜等损伤;冻伤可导致眼部炎症、溃疡等。
呼吸道损伤
烧伤可引起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等;冻伤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冻伤、坏死等。
生殖器损伤
烧伤、冻伤均可对生殖器造成不同程度损伤,需特别关注。
特殊部位损伤分型
03
紧急处理原则
PART
迅速脱离热源,扑灭身上的火焰。
灭火
在火场中,应立即脱去燃烧的衣物,避免火焰蔓延和加重烧伤。
脱去燃烧衣物
迅速离开火场或其他危险环境,防止再次受伤。
脱离危险环境
01
03
02
烧伤现场急救五步法
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烧伤程度和疼痛。
冷水冲洗
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紧急救治
04
05
将冻伤部位迅速置于温暖环境中,如温水浸泡、毛巾包裹等,避免复温过快导致组织损伤。
复温过程中要逐步进行,避免用火烤或热水直接加热,以免导致组织坏死。
复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冻伤部位,避免再次受冻。
复温后要注意观察冻伤部位的颜色、感觉和血液循环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冻伤复温技术规范
快速复温
逐步复温
保护冻伤部位
复温后处理
烧伤现场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不要在冻伤部位涂抹冰水、雪或酒精等刺激性物品。
冻伤时不要揉搓冻伤部位,以免加重损伤。
烧伤后不要随意涂抹药膏或油脂类物质,以免影响散热和引发感染。
禁忌操作警示要点
04
创面管理技术
PART
清创术式选择标准
清除伤口表面的焦痂和坏死组织,以减少细菌滋生和感染的风险。
切除焦痂和坏死组织
尽可能保留间生态组织,避免过度清创,有利于伤口的再生和修复。
保留间生态组织
清创时应彻底止血,避免血液淤积和血肿形成。
创面彻底止血
生物敷料应用规范
敷料固定和保护
敷料应固定牢靠,避免滑动和移位,同时应注意保护伤口,防止再次受伤。
03
根据伤口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和湿润。
02
敷料更换频率
选择合适的生物敷料
根据伤口的类型、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生物敷料进行治疗。
01
手术干预时机判断
早期手术干预
对于深度烧伤和冻伤,应尽早进行手术干预,以减少组织坏死和感染的风险。
01
急性期过后手术
急性期过后,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