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妊娠感染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临床表现与分期
01
定义与病理机制
03
诊断标准与方法
04
治疗原则与方案
05
并发症管理
06
预防与随访
01
定义与病理机制
异位妊娠基础概念
异位妊娠定义
异位妊娠对母体的影响
异位妊娠部位
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过程,俗称“宫外孕”。
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少见的还有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等。
异位妊娠破裂可导致腹腔内出血,严重时甚至威胁孕妇的生命。
感染发生途径与诱因
异位妊娠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殖道上行感染,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
感染途径
诱因
高危人群
盆腔炎症、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避孕失败等都是异位妊娠的诱因。
有上述诱因的女性,尤其是曾经发生过异位妊娠的女性,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会增加。
病理生理变化特征
输卵管妊娠病理变化
输卵管妊娠时,输卵管黏膜和肌层会发生适应性改变,但随着胚胎的发育,输卵管会被撑破,导致出血和腹痛。
子宫内膜变化
激素水平变化
异位妊娠时,子宫内膜会发生蜕膜化改变,但这种改变与正常宫内妊娠不同,蜕膜组织会发育不良,容易导致出血。
异位妊娠时,滋养细胞产生的hCG水平较正常妊娠低,且增长缓慢,孕酮水平也较低,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诊断异位妊娠。
1
2
3
02
临床表现与分期
腹痛
异位妊娠患者常出现下腹疼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可呈隐痛、胀痛或撕裂样痛。
阴道流血
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色暗红或深褐,量一般少于月经量。
停经
异位妊娠患者多有6-8周停经史,但部分患者可能无停经史。
晕厥与休克
当异位妊娠破裂时,患者可能出现晕厥、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早期典型症状
感染进展分期标准
晚期
异位妊娠破裂后,患者可能出现休克、昏厥等危急症状,需立即救治。
03
异位妊娠包块逐渐增大,可能导致输卵管破裂,出现剧烈腹痛、大量内出血等症状。
02
中期
早期
异位妊娠未破裂,患者可能出现轻微腹痛、少量阴道流血等症状。
01
危急重症预警指征
剧烈腹痛
患者突然出现下腹撕裂样剧痛,且疼痛持续加重。
01
阴道出血
患者阴道流血量增多,色鲜红或伴有血块。
02
晕厥或休克
患者出现晕厥、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03
腹部包块
在腹部可触及胀大的输卵管及胚胎组织,且伴有压痛。
04
03
诊断标准与方法
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性生活史、避孕措施及不孕史,特别注意有无停经、腹痛及阴道流血等表现。
鉴别诊断要点
病史分析
异位妊娠患者常表现为停经、腹痛、阴道流血及盆腔检查有宫颈举痛和摇摆痛等体征。
临床表现
需与流产、急性输卵管炎、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相鉴别。
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指标
是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β-HCG水平较宫内妊娠低,且连续监测无倍增现象。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
异位妊娠孕酮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
孕酮测定
异位妊娠破裂时可出现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及血hCG升高。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
影像学技术应用
腹腔镜检查
是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患侧输卵管及盆腔病变,并同时进行治疗。
03
可直接观察宫腔及输卵管开口情况,有助于确诊异位妊娠。
02
宫腔镜检查
B超检查
是异位妊娠诊断的必要手段,有助于明确异位妊娠部位和大小,阴道B超比腹部B超诊断更为准确。
01
04
治疗原则与方案
药物保守治疗策略
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并吸收。
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能使蜕膜和绒毛组织变性,导致出血,阻止胚胎发育,同时能够刺激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促进宫缩和软化宫颈,有利于孕产物排出。
抗生素治疗
为预防和控制感染,需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联合用药,覆盖需氧菌和厌氧菌。
手术干预指征选择
腹腔镜手术是异位妊娠治疗的主要方法,适用于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流产、腹腔内出血少、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宫腔镜手术
对于病情严重、腹腔内出血多、休克或腹腔镜手术无法完成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开腹手术。
宫腔镜手术适用于宫颈妊娠或剖宫产瘢痕妊娠等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继续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保持伤口清洁
术后应注意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早期活动
术后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术后感染控制措施
05
并发症管理
输卵管破裂处理
输卵管破裂是异位妊娠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要迅速识别并采取紧急措施。
迅速识别
一旦确诊输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