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护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产后监测要点
01
疾病基础认知
03
药物治疗管理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05
患者健康教育
06
长期随访管理
01
疾病基础认知
在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在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
妊娠期高血压
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
子痫
妊娠期高血压伴有蛋白尿(尿蛋白≥0.3g/24h)或其他器官功能损害。
子痫前期
01
03
02
妊娠高血压定义与分类
孕前即有高血压,或妊娠20周前出现高血压,并在产后不消失。
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
04
产后病情演变特点
产后血压下降
肾功能恢复
心功能变化
血流动力学变化
产后血压通常会逐渐下降,但仍有部分产妇血压可能持续升高。
产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子痫前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损害。
产后心功能负担减轻,但子痫前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衰等并发症。
产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和不稳定。
07
06
05
04
03
02
01
孕前肥胖或超重:BMI≥28kg/m2。
高龄孕妇:年龄≥35岁。
慢性高血压:孕前即有高血压或妊娠期高血压。
糖尿病:孕前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
体外受精受孕: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孕妇。
慢性肾脏疾病:孕前慢性肾脏疾病或肾功能异常。
子痫前期病史:既往有子痫前期、子痫或妊娠期高血压病史。
高危人群筛查标准
08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病史。
02
产后监测要点
血压动态监测频率
定时测量
每日至少测量一次血压,以掌握血压波动情况。
01
正常范围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02
异常情况处理
如发现血压升高,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测量频次、调整药物剂量等,并及时咨询医生。
03
靶器官损伤评估指标
心脏
眼底
肾脏
脑血管
评估心脏功能,包括心率、心律等,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尿量、尿色,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
进行眼底检查,了解视网膜动脉的痉挛程度。
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脑血管症状,必要时进行脑CT或MRI检查。
尿蛋白与水肿观察
定期检测尿蛋白,了解肾脏受损情况,如有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尿蛋白
观察产妇有无水肿症状,尤其是下肢和踝部,以及水肿的消退情况。
水肿
03
药物治疗管理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个体化用药
根据产妇的血压、身体状况和既往病史,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优先选用长效降压药物
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长效降压药物降压平稳,能够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产妇应避免使用对产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1
2
3
剂量调整与疗程控制
剂量调整
根据产妇的血压变化,逐步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导致血压过低。
01
疗程控制
根据产妇的病情和降压效果,制定合理的用药疗程,避免长期用药或突然停药导致的血压反弹。
02
定期监测血压
产妇应定期测量血压,以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调整药物剂量。
03
哺乳期用药安全性
暂停哺乳或调整用药
如果产妇必须服用对婴儿有影响的降压药物,应考虑暂停哺乳或调整用药方案。
03
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婴儿的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02
用药期间监测婴儿状况
选择安全药物
在哺乳期,应选择对产妇和婴儿安全性较高的降压药物,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造成影响。
01
04
并发症预防措施
子痫前期复发预警
监测血压
尿蛋白检测
症状监测
风险评估
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血压升高趋势,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
定期进行尿蛋白检测,以评估肾功能和子痫前期复发风险。
密切关注头痛、视觉障碍、上腹痛等子痫前期症状的出现。
根据个体病情和医疗条件,进行子痫前期风险评估。
根据个体情况,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降低血栓风险。
预防性抗凝治疗
推荐穿弹力袜,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弹力袜使用
01
02
03
04
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发现血栓形成迹象。
血栓监测
血栓栓塞风险防控
肾功能保护策略
监测肾功能
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
合理使用利尿剂
根据个体情况,合理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肾脏负担。
避免肾毒性药物
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等。
饮食调理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控制蛋白质和盐的摄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
05
患者健康教育
家庭血压自测指导
血压监测设备选择
测量频率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选择经过验证的血压计,如电子血压计或水银柱血压计,确保准确性。
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坐位或卧位测量,每次测量至少两次,取平均值。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