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科感染脓肿诊疗要点.pptx
文件大小:3.7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67千字
文档摘要

外科感染脓肿诊疗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分型与表现

03

诊断与影像学评估

04

外科治疗原则

05

并发症防控

06

术后管理与预防

01

概述与病理机制

01

概述与病理机制

PART

基本定义与发生条件

外科感染后,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和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肿。

外科感染脓肿

必须有病原菌侵入,必须有组织损伤和局部抵抗力下降,此外,还与病原菌的毒力、数量及环境有关。

发生条件

脓肿形成的病理过程

后期

脓肿壁逐渐增厚,脓液变稠,形成脓肿腔,周围组织逐渐修复愈合。

03

脓液逐渐增多,周围组织水肿加剧,形成脓肿壁,脓肿壁由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和脓液组成。

02

中期

初期

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形成浆液性渗出,随后坏死组织逐渐增多,形成脓液。

01

高危因素与感染途径

01

高危因素

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肤黏膜受损等。

02

感染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经淋巴管传播、经腹腔或胸腔内传播等。

02

临床分型与表现

PART

浅表脓肿特征

浅表脓肿常表现为皮肤局部红肿、疼痛,触摸有热感,可伴随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局部红肿热痛

波动感与压痛

边界清晰

脓肿形成后,触诊可有波动感,压痛明显,穿刺可抽出脓液。

浅表脓肿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易于诊断。

深部脓肿诊断难点

深部脓肿位置较深,不易触及,且局部症状不明显,常需借助辅助检查定位。

定位困难

深部脓肿可仅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而无明显局部症状。

症状不典型

深部脓肿的诊断相对较难,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骨髓炎、肌炎等。

诊断困难

特殊部位脓肿(如膈下/盆腔)

膈下脓肿

常继发于腹腔感染,表现为发热、脉快、乏力、消瘦、食欲差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胸痛、呼吸困难等局部症状。

盆腔脓肿

并发症多

多见于女性,常由妇科感染引起,可表现为发热、腹痛、尿频、尿急等,严重时可有直肠压迫感、排便困难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特殊部位脓肿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膈下脓肿可穿破膈肌引起脓胸,盆腔脓肿可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

1

2

3

03

诊断与影像学评估

PART

常规查体与实验室指标

实验室指标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快。

03

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02

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以及局部波动感。

01

超声与CT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

脓肿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

01

CT检查

脓肿表现为低密度影,CT值低于周围正常组织,边缘不清晰,增强扫描脓肿壁可强化。

02

MRI检查

脓肿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缘不规则。

03

确定病原菌种类,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脓液培养

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指导临床用药。

药敏分析

快速、简便,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原菌类型。

脓液涂片检查

脓液培养与药敏分析

04

外科治疗原则

PART

切开引流适应症

局部脓肿形成

脓腔较大或深在

局部症状严重

保守治疗无效

局部有明确的脓肿形成,有明显的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脓肿较大、较深在或位于重要器官周围,如颈部、腹股沟、腹腔等。

疼痛剧烈、红肿范围广泛,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经过局部外敷药物、口服抗生素等保守治疗无效,脓肿继续扩大。

抗菌药物选择策略

病原菌种类

渗透性强

抗菌谱广

副作用小

根据感染部位、脓液性质及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应选择广谱抗菌药物,以覆盖可能的多种病原菌。

选择能穿透脓肿屏障,在脓腔内达到有效浓度的抗菌药物。

选择毒性低、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避免对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

对于涉及多个器官或部位的复杂脓肿,需请多学科协作治疗,如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等。

术中需彻底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异物及脓液,保证引流通畅,减少复发。

可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对脓腔进行反复冲洗,以清除残留的细菌及坏死组织。

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持续吸引脓液及渗出液,促进伤口愈合。

复杂脓肿处理技巧

多学科协作

彻底清创

局部冲洗

负压引流

05

并发症防控

PART

脓毒症预警机制

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异常时,及时评估患者是否有脓毒症风险。

常规监测指标

对脓液、血液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病原体检测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时,提示脓毒症可能。

炎症反应监测

切口延迟闭合原则

切口分类处理

根据切口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缝合和关闭方法,避免切口感染。

01

保持切口清洁

定期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02

延期缝合

对于污染较重的切口,可采用延期缝合的方法,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缝合。

03

多脏器功能监测

凝血功能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