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外科总论.pptx
文件大小:5.0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外科总论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学科定义与范畴

02

历史发展脉络

03

病因病机体系

04

特色诊断方法

05

核心治疗原则

06

预防调护要求

01

学科定义与范畴

疮疡病证

包括痈、疽、疖、痈疽等皮肤感染化脓性疾病。

乳房病证

如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囊肿等乳腺相关疾病。

瘿瘤病证

涉及甲状腺肿大、颈部肿块等疾病。

岩病证

主要指皮肤癌、肉瘤等恶性肿瘤。

01

02

03

04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包括湿疹、痤疮、银屑病、性病等。

05

外科病证研究对象

中医外科与内科区别

中医外科更侧重于外因所致疾病,如外感六淫、外伤感染等;内科则多关注内因,如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等。

病因病机

治疗手段

疾病范畴

中医外科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药物外治、手术、针灸等;内科则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调养。

中医外科主要研究体表、四肢、头面等部位的疾病;内科则侧重于脏腑、气血、津液等内在疾病。

专注于疮疡的成因、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疮疡病证研究

探索皮肤病和性病的中医病因、辨证施治及预防。

研究乳腺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中医治疗。

01

03

02

学科主要分支领域

研究肛门直肠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

探讨男性生殖及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

04

05

肛肠病证研究

乳腺病证研究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研究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研究

02

历史发展脉络

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对外科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

先秦两汉奠基理论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对外科病证的辨治提出独到见解。

《难经》

记载了药物的功效与用法,为外科用药提供了依据。

《神农本草经》

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外科病证的辨证论治有重要影响。

《伤寒杂病论》

唐宋金元外科专著

6px

6px

6px

南北朝时期外科专著,记载了大量外科方剂和疗法。

《刘涓子鬼遗方》

宋代官修方书,外科部分对后世影响较大。

《太平圣惠方》

唐代综合性医学著作,其中的外科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外台秘要》

01

03

02

元代外科专著,总结了金元时期外科的成就,提出了“痈疽阴阳”理论。

《外科精要》

04

明清学术流派演进

薛己学派

强调外科疾病与内科疾病的紧密联系,倡导“外科内科化”理念。

01

陈实功学派

注重实践,强调外科手术的重要性,创立了“五善七恶”理论。

02

王洪绪学派

发展了外科疾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提出了“阴阳平衡”的治则。

03

汪机学派

注重外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

04

03

病因病机体系

六淫致病特点分析

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常与其他邪气合并致病,如风湿、风寒等。

寒性凝滞,易伤阳气,常导致气血凝滞、疼痛、麻木等症状。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常引起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常表现为身体沉重、困倦、分泌物增多等。

怒伤肝

怒则气上,易导致肝气郁结,引起胸胁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

喜伤心

喜则气缓,过度喜悦可损伤心气,导致心悸、失眠、健忘等。

思伤脾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易耗伤脾气,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悲伤肺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易损伤肺气,导致气短、声低、乏力等。

情志损伤关联机制

气血失和病理规律

气血上逆

气逆上冲,血随气逆,常引起头痛、眩晕、呕血等严重症状。

03

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常导致疼痛、肿胀、青紫等症状。

02

气滞血瘀

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全身,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短、心悸等。

01

04

特色诊断方法

观察皮肤色泽、形态、润燥、斑点等,判断病邪性质和病情轻重。

通过嗅气味和听声音,辨别病邪性质和脏腑功能状态。

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摸和按压,感知局部病变的部位、形态、硬度、温度等,以及全身症状。

局部四诊应用要点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辨脓/辨肿技术规范

辨脓

观察脓液的色泽、质地、气味等,区分阴阳、寒热、虚实,确定病因和病位。

01

辨肿

观察肿胀的部位、形态、颜色、硬度等,判断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02

操作规范

在辨脓和辨肿的过程中,要注意局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操作时要轻柔、准确,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03

脏腑关联辨证体系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脏腑分为表里关系,如肝与胆相表里等。

脏腑表里关系

经络是连接脏腑的通道,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脏腑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部位。

脏腑经络联系

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脏腑功能相互制约

05

核心治疗原则

内外兼治结合模式

外治为辅

通过药物外用、手术、理疗等手段,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祛邪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