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疾病查房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伤情评估体系
01
创伤疾病概述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并发症防控管理
05
查房实施规范
06
质量持续改进
01
创伤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定义
严重创伤是指由于机械性暴力导致的身体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通常伴随着疼痛、出血、休克等严重症状。
02
分类标准
根据致伤源、致伤部位、致伤性质等因素,严重创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机械性创伤、化学性创伤、物理性创伤等。
致伤机制与病理特点
致伤机制
严重创伤的致伤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等,可导致骨折、关节脱位、内脏破裂等严重后果。
01
病理特点
严重创伤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破坏、出血、炎症反应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全身症状。
02
流行病学核心数据
严重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工业、交通、战争等领域更为常见,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病率
严重创伤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伤后早期,主要与伤情严重程度、救治水平等因素有关。同时,严重创伤还可能导致长期残疾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死亡率
02
伤情评估体系
初步ABCDE评估法
A(Airway)
B(Breathing)
C(Circulation)
D(Disability)
E(Exposure)
评估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呼吸困难或窒息风险。
评估呼吸状况,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
评估循环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和末梢循环状况。
评估神经功能,包括意识状态、运动功能和感觉异常。
评估暴露部位,脱去衣物检查身体各部位有无伤口、出血或畸形。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工具
ISS(InjurySeverityScore)
01
根据人体解剖区域、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用于评估创伤严重程度。
NISS(NewInjurySeverityScore)
02
基于ISS的改进版,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实际情况。
AIS(AbbreviatedInjuryScale)
03
用于评估单个损伤严重程度,可与ISS等评分工具配合使用。
GCS(GlasgowComaScale)
04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用于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
辅助检查选择原则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用于评估骨折、内脏损伤及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有助于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手术风险。
心电图监测
评估心脏功能及是否有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动脉血气分析
了解患者氧合情况及酸碱平衡状态,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03
急救处理流程
黄金时段处置要点
快速评估伤情
利用ABCDE法则,快速评估患者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功能及暴露部位伤情。
紧急处理生命威胁
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如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等。
疼痛管理
通过药物、固定等多种方式减轻患者疼痛,避免疼痛引起的生理紊乱。
转运准备
确保生命体征稳定后,迅速转运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外科
负责伤口清创、缝合、止血等外科处理,以及手术修复严重损伤。
01
重症医学
提供生命体征监测、器官功能支持等重症监护与治疗。
02
康复医学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残疾。
03
心理干预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04
ICU管理关键环节
生命体征监测
呼吸管理
循环管理
预防感染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以维持氧合。
维持有效循环,纠正休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加强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04
并发症防控管理
常见致死性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严重创伤后,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发弥漫性肺间质水肿,导致急性呼吸窘迫。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严重创伤可引发多个器官功能同时或序贯性衰竭,如肝、肾、心等。
严重创伤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导致全身性出血倾向,难以控制。
1
2
3
感染预防控制策略
尽早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减少细菌滋生环境。
早期清创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
采用湿性愈合、负压吸引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机会。
创面保护
器官保护典型案例
颅脑外伤致脑挫裂伤
采取脱水、降颅压、止血等治疗措施,保护脑组织,防止脑疝形成。
03
迅速止血、积极输血补液,同时固定骨折部位,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02
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
胸部外伤致肺挫伤
通过早期呼吸机辅助通气、限制液体入量等措施,保护肺功能,防止ARDS发生。
01
05
查房实施规范
查房团队角色分工
主治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