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肠梗阻疾病查房.pptx
文件大小:4.3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9
总字数:约2.82千字
文档摘要

小肠梗阻疾病查房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临床表现

03

诊断方法

04

治疗策略

05

护理要点

06

病例分析实践

01

疾病概述

病因与分类

01

病因

小肠梗阻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肿瘤、炎症、粘连、疝、肠套叠、先天性异常等。

02

分类

根据梗阻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等;按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和低位小肠梗阻。

病理生理机制

肠管堵塞

肠腔内压力升高

肠壁血运障碍

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小肠梗阻时,肠管被堵塞,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导致肠管膨胀、压力升高。

肠管堵塞后,肠壁血运受到影响,可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穿孔等严重后果。

肠管内压力不断升高,使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肠壁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梗阻。

小肠梗阻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等。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死亡率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小肠梗阻在胃肠道梗阻中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胃和结肠梗阻。

小肠梗阻的死亡率较高,主要与梗阻的原因、部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

小肠梗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常见。

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02

临床表现

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伴高亢肠鸣音。

早期为反射性,吐出胃内容物及胆汁,晚期可吐粪样物。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则表现为全腹膨胀。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数停止排气排便。

典型症状分析

腹痛

呕吐

腹胀

停止排气排便

体征动态变化

腹部视诊

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隆起不均匀。

01

腹部触诊

腹部有压痛,压痛部位常与梗阻部位相符,腹部肿块可触及。

02

腹部叩诊

鼓音为主,叩诊时感觉气体在腹内移动。

03

腹部听诊

肠鸣音亢进,呈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04

肠穿孔

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全腹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肠坏死

肠管失去血供,导致肠壁坏死、穿孔,引起腹膜炎。

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

由于呕吐、禁食等原因,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

休克

严重患者可因失液、失血、感染等原因出现休克。

并发症识别

03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CT/X线)

有助于发现小肠梗阻的位置、程度和原因,如肿瘤、炎症、粘连等,还能评估肠壁血循环情况。

CT检查

可显示小肠梗阻的典型征象,如阶梯状气液平面、肠袢和气胀肠袢等,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X线检查

实验室指标解读

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感染征象,同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可能降低。

血常规

血液生化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肠梗阻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血液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

若考虑肿瘤原因导致的肠梗阻,可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EA(癌胚抗原)、CA19-9(糖链抗原19-9)等。

鉴别诊断要点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狭窄

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龛影等溃疡征象,且梗阻部位多位于幽门或十二指肠。

肠结核

结肠癌

多见于年轻人,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X线检查可发现回盲部黏膜粗乱、充盈不佳,呈“跳跃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X线钡餐检查可见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肠腔狭窄、肠壁僵硬等征象。

1

2

3

04

治疗策略

非手术治疗方案

6px

6px

6px

通过胃管减压,缓解小肠梗阻引起的肠腔内压力增高,改善肠壁血循环。

胃肠减压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药物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给予患者充分的静脉补液。

液体治疗

01

03

0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腹部体征、呕吐物性状等。

密切观察

04

出现腹膜炎体征,如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腹膜炎体征

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需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

01

02

03

04

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需及时手术解除嵌顿。

绞窄性肠梗阻

怀疑有肿瘤、肠套叠等机械性因素导致的小肠梗阻。

肿瘤等机械性因素

手术干预指征

术后管理规范

生命体征监测

伤口护理

饮食调整

并发症预防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术后初期禁食,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食物。

预防肠粘连、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05

护理要点

术前护理准备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胃肠道准备

遵医嘱给予患者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减轻肠道负担。

术前营养支持

禁食、禁饮,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术前心理准备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减轻焦虑和恐惧。

术后观察重点

持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