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脑疝急救护理
CATALOGUE
目录
01
脑疝概述
02
早期识别与评估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护理干预措施
05
并发症防治
06
多学科协作管理
01
脑疝概述
基本定义与病理机制
脑疝定义
病理机制
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的现象,常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可能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或病理性间隙。
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脑组织移位,可引发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并可能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或病理性间隙,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常见类型与临床分级
根据脑疝发生的部位和速度,可分为颞叶钩回疝(即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疝等。
常见类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脑疝可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级别。轻度脑疝患者可能仅出现头痛、恶心等轻微症状;中度脑疝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等明显症状;重度脑疝患者可能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症状。
临床分级
颅内压增高
颅内病变
颅内压持续增高是脑疝形成和病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
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病变可能导致脑组织体积增加,进而引发脑疝。
病情进展危险因素
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颅脑外伤等可能导致颅腔变形,使得脑组织易于发生移位和嵌顿,进而引发脑疝。
医源性因素
如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等医疗操作可能导致颅内压突然降低,从而诱发脑疝。
02
早期识别与评估
脑疝时颅内压急剧升高,头痛常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剧烈疼痛,常位于病变侧或全头部。
颅内压升高导致延髓呕吐中枢受到刺激,患者常出现喷射性呕吐。
脑疝导致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患侧瞳孔常表现为忽大忽小或持续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典型临床表现与体征
剧烈头痛
呕吐
意识障碍
瞳孔变化
神经系统评估工具
用于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
Glasgow昏迷评分(GCS)
检查患者四肢的肌力,确定有无偏瘫或截瘫等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评估
包括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脑膜受激惹时出现阳性体征。
脑膜刺激征检查
影像学检查指征
头颅CT
是诊断脑疝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快速显示脑内血肿、肿瘤或水肿等病变。
01
头颅MRI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脑疝,如小脑扁桃体疝,M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02
脑血管造影
可显示颅内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血管性病变导致的脑疝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03
03
急救处理流程
体位管理与气道保护
吸氧
给予患者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以缓解脑缺氧。
03
对于昏迷的患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02
气道保护
体位
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度,并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降颅压药物应用原则
选择快速、强效的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
快速降颅压
交替使用
监测颅内压
避免长期使用一种降颅压药物,以减少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
使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机。
紧急手术准备要点
快速完成术前准备,如备皮、备血、抗生素皮试等。
术前准备
根据脑疝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
确保手术室设备齐全、功能完好,包括显微镜、吸引器、颅骨钻等。
手术室设备
04
护理干预措施
持续监测患者体温,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对脑部造成进一步损伤。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确保血压平稳。
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变化,以判断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体温监测
血压监测
心率监测
瞳孔变化
呼吸道管理策略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吸氧治疗
呼吸道湿化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以缓解脑缺氧状态。
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
保持呼吸道湿化,防止痰液粘稠和结痂。
颅内压控制技术
脱水治疗
通过静脉注射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02
04
03
01
头部抬高
将患者头部抬高约30度,有利于脑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脑室穿刺引流
对于严重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穿刺引流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
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
防止因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
05
并发症防治
常见并发症类型
脑疝时颅内某腔室的压力急剧升高,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被挤入小脑幕裂孔等生理或病理性间隙。
颅内压增高
脑组织移位
呼吸循环衰竭
脑疝时脑组织可能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或移位。
脑干受压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