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院前急救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早期识别方法
01
疾病认知基础
03
现场急救措施
04
转运准备规范
05
家属协作要点
06
预防衔接策略
01
疾病认知基础
脑梗死病理机制
6px
6px
6px
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包括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等。
血管病变
如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等,容易形成血栓。
血液成分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等,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
血流动力学异常
01
03
02
如外伤、手术等导致的血管破裂或堵塞。
血管损伤
04
黄金救治时间窗
静脉溶栓时间窗
动脉溶栓时间窗
机械取栓时间窗
康复治疗时间窗
一般认为在发病后的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通常认为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但风险相对较高。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
脑梗死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应尽早进行,一般在病情稳定后的24-48小时内开始。
高危人群特征
年龄
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男性。
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引发脑梗死。
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家族史
有脑梗死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其他因素
肥胖、长期精神压力大、血液粘稠度高等也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01
02
03
04
05
02
早期识别方法
Face(面部)
让患者微笑,观察其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或不对称。
Arm(手臂)
让患者抬高双臂,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下垂。
Speech(言语)
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观察其言语是否清晰、流利。
Time(时间)
记录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接受救治的时间,争取在黄金救治时间内进行治疗。
FAST评估标准
非典型症状辨别
眩晕、头痛
意识障碍
视力障碍
肢体感觉异常
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眩晕、头痛等不典型症状,需与其他疾病如耳石症、偏头痛等进行鉴别。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复视等视力障碍症状,需警惕脑梗死。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需及时就医。
患者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刺痛等异常感觉,也需警惕脑梗死。
意识状态分级
清醒状态
嗜睡状态
模糊状态
昏迷状态
患者意识清楚,能够正确回答问题,配合检查。
患者经常昏昏欲睡,但可唤醒,并能进行简单交流。
患者意识模糊,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尚能进行简单反应。
患者完全失去意识,无法唤醒,对疼痛等刺激无反应。
03
现场急救措施
安全体位管理
迅速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头部稍微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
仰卧位
如果患者出现偏瘫,应将其置于侧卧位,患侧在下,以防止患侧受压。
偏瘫侧卧位
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平稳,避免剧烈摇晃或颠簸。
转运体位
生命体征维持
呼吸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必要,可使用呼吸辅助设备如氧气面罩或气管插管。
01
循环支持
确保患者心脏有效泵血,如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02
血压管理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血压至适宜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
03
禁忌操作提醒
避免剧烈摇晃患者
以免造成进一步脑损伤。
03
以免加重脑部缺血。
02
勿用枕头垫高头部
避免强行喂水或喂药
以免造成误吸或窒息。
01
04
转运准备规范
转运风险评估
病情评估
生命体征评估
神经系统评估
转运环境评估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转运风险,确定是否需要紧急转运。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
检查患者意识、瞳孔、肌力、感觉等神经系统症状,判断是否存在脑疝等危急情况。
评估转运环境的可行性,包括道路情况、交通工具、天气等因素。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洛贝林等急救药品,以及患者常用药物。
必备药品
急救药品配置
如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等神经保护剂,可减轻脑细胞损伤。
神经保护药
如甘露醇等脱水剂,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脱水剂
如吗啡等镇静止痛药,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焦虑。
镇静止痛药
患者信息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用药情况、过敏史等基本信息。
转运信息
包括转运目的地、转运时间、预计到达时间、随车医护人员等信息。
病情交接
在转运前与接收医院或急救中心进行病情交接,确保接收方了解患者病情及转运情况。
紧急联络
建立紧急联络机制,确保在转运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联系。
信息预传机制
05
家属协作要点
病史快速采集
快速了解病人以往的疾病史、用药史和过敏史,以便为急救提供关键信息。
询问病史
观察病人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以便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识别症状
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以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
收集病人信息
医疗决策沟通
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家属了解治疗方案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