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气囊心肺复苏技术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设备操作前准备
01
基础原理与适应症
03
标准操作步骤
04
质量控制要点
05
常见问题处理
06
团队协作规范
基础原理与适应症
01
呼吸气囊工作原理
由面罩、单向阀门、球体、氧气储气袋和氧气接口等部件组成。
呼吸气囊的组成
通过挤压球体产生正压,将氧气送入患者肺部,实现通气功能。
挤压球体
保证氧气只能单向流入患者肺部,防止呼气时气体倒流。
单向阀门的作用
心肺复苏协同机制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包括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心跳恢复、瞳孔缩小等。
03
通过呼吸气囊的通气功能,实现氧气输送和二氧化碳排出的过程,维持患者基本的生命活动。
02
氧气输送与二氧化碳排出
心脏按压与呼吸的配合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按压和呼吸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需要协同进行。
01
临床适用场景判断
呼吸心跳骤停
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如溺水、窒息、心脏病等。
01
呼吸衰竭
患者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满足自身氧气需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水肿等。
02
急救转运途中
在急救转运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呼吸和心跳的稳定,可以使用呼吸气囊进行心肺复苏。
03
设备操作前准备
02
气囊组件检查标准
气囊外观
单向阀门
氧气连接管
压力表
检查气囊是否有破损、裂口或漏气现象,确保气囊完好无损。
确保单向阀门完好,能够正常开启和关闭,避免气体逆流。
检查连接管是否完好、连接是否紧密,确保氧气能够顺畅输入气囊。
检查压力表是否完好,能够准确反映气囊内的压力情况。
将患者置于坚硬的平面上,确保身体处于仰卧状态。
将患者头部置于适当位置,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上肢放置在身体两侧,下肢伸直或自然弯曲,避免过度伸展或弯曲。
松开患者紧身衣物,确保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
患者体位调整规范
仰卧位
头部位置
肢体摆放
衣物处理
气道开放确认流程
6px
6px
6px
用纱布或手指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异物。
清理口腔异物
通过听、看、感觉等方式确认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
检查呼吸
将患者头部后仰,抬起下巴,使呼吸道尽量保持开放状态。
仰头抬颏法
01
03
02
对于无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可放置口咽通气道以辅助通气。
放置口咽通气道
04
标准操作步骤
03
气囊挤压频率控制
01
成人
每秒钟挤压1-2次,每次挤压持续时间约1秒钟,确保胸部充分回弹。
02
儿童和婴儿
每秒钟挤压2-3次,每次挤压持续时间约0.5-1秒,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胸外按压配合节奏
01
02
03
胸外按压与气囊挤压需紧密配合,确保心脏按压与通气同步进行。
心脏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气囊挤压与胸外按压比例按照30:2进行。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确保按压深度适当,成人约为5-6厘米,儿童约为4-5厘米,婴儿约为3-4厘米。
人工呼吸通气比例
对于婴儿,通气比例同样为30:2,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患儿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通气效果。
一般情况下,成人和儿童的心肺复苏通气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和通气需求调整人工呼吸通气比例。
01
02
03
质量控制要点
04
气道压力监测标准
气道压力监测方法
采用专业压力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气道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03
表示气囊充气不足或通气阻力过小,需增加气囊压力或检查是否漏气。
02
气道压力过低
气道压力过高
表示气囊充气过多或通气阻力过大,需调整气囊压力或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
01
血氧饱和度观察值
血氧饱和度正常值
成人应保持在95%以上,婴幼儿应保持在90%以上。
01
血氧饱和度监测方法
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进行监测,确保数值准确可靠。
02
血氧饱和度异常处理
如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调整气囊通气频率、压力等参数,或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03
复苏效果评估节点
应在复苏操作开始后几分钟内进行评估,以判断复苏效果是否有效。
评估时间节点
评估指标
评估结果处理
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以及患者意识和瞳孔等神经系统表现。
如评估结果显示复苏效果不佳,应立即调整复苏措施,并寻求其他专业医疗支持。
常见问题处理
05
气囊漏气应急方案
如果发现气囊出现漏气,应立即更换新的气囊,以确保通气效果。
立即更换气囊
检查气囊与连接管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密,如有松动,立即重新连接。
检查气囊连接处
在更换气囊或连接管时,可使用其他通气设备,如简易呼吸器,以确保患者呼吸。
使用备用通气设备
通气不足调整策略
评估通气效果
每次通气后,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情况,以评估通气效果。
03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可借助头偏向一侧或采用托下颌法等方法开放气道。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