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病人急救流程标准化实施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紧急生命支持措施
01
初步伤情评估体系
03
二次系统化检查
04
多部位损伤处理
05
多学科协作机制
06
转运及后续管理
01
初步伤情评估体系
A(Airway)
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或呼吸困难。
B(Breathing)
评估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判断是否有呼吸衰竭。
C(Circulation)
检查脉搏、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确定有无休克。
D(Disability)
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意识、瞳孔、运动、感觉等。
01
02
03
04
E(Exposure)
全面暴露伤员身体,以便发现潜在伤情。
05
ABCDE查体法实施
致命性出血快速识别
出血部位
明确出血来源,如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
01
出血量
估计出血量,判断是否达到或超过总血容量的30%。
02
出血速度
判断出血速度,如喷射状、涌流状或渗血。
03
休克表现
观察伤员是否出现休克症状,如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弱等。
04
意识状态分级判断
清醒
嗜睡
模糊
昏迷
伤员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对周围环境保持警觉。
伤员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可被唤醒并正确回答问题。
伤员意识混乱,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可唤醒。
伤员无法被唤醒,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02
紧急生命支持措施
气道开放与呼吸维持
清理呼吸道
迅速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分泌物等,确保呼吸道通畅。
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
氧气疗法
对于不能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需及时放置口咽通气道或进行气管插管,以确保氧气供给。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氧气吸入,以维持血氧饱和度。
1
2
3
循环系统快速干预
心脏按压
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以恢复心脏功能。
03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
02
液体复苏
止血
对于明显出血的伤口,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
01
创伤性休克处置原则
液体复苏
创伤性休克患者需大量补液,以纠正血容量不足,首选晶体液和胶体液。
01
疼痛控制
适当应用止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紧张情绪,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
02
伤情评估与处理
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03
03
二次系统化检查
头颈胸腹重点排查
头部检查
颈部检查
胸部检查
腹部检查
检查头部有无伤口、血肿、颅骨骨折或脑震荡等,并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和眼球运动是否正常。
检查颈部有无血肿、疼痛、僵硬或呼吸困难等,评估颈椎损伤风险。
检查胸部有无肿胀、压痛、肋骨骨折或呼吸困难等,评估有无血气胸或心脏损伤。
检查腹部有无疼痛、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或移动性浊音等,评估内脏损伤情况。
四肢骨盆损伤评估
检查四肢有无肿胀、畸形、疼痛或活动受限等,评估骨折或关节脱位风险。
四肢检查
检查骨盆有无压痛、变形或不稳定等,评估骨盆骨折风险。
骨盆检查
检查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是否正常,评估神经损伤情况。
神经系统检查
隐蔽性创伤筛查
脊柱检查
颅脑检查
内脏检查
软组织检查
检查脊柱有无压痛、畸形或活动受限等,评估脊柱损伤风险。
通过腹部触诊、听诊等方式,检查肝、脾、肾等内脏器官有无损伤或异常。
通过观察瞳孔、意识状态等,评估颅脑损伤情况,及时行CT等影像学检查。
检查身体各部位有无血肿、皮肤挫伤或撕裂伤等,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
04
多部位损伤处理
颅脑损伤控制方案
初步评估
检查患者意识、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评估颅内压和脑功能状态。
01
呼吸道管理
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02
控制出血
迅速控制头部伤口出血,采取压迫止血或缝合伤口等措施。
03
降低颅内压
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形成。
04
血气胸紧急处置
胸腔闭式引流
出血控制
呼吸支持
监测生命体征
对于大量血气胸患者,及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以缓解胸腔压力。
采取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控制出血,防止休克和病情恶化。
给予吸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患者氧气供应。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伤口清创
及时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和坏死组织,减少感染风险。
骨折固定
使用夹板、绷带等工具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防止骨折移位和二次损伤。
止痛处理
给予患者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和紧张情绪。
预防感染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密切观察伤口感染情况。
开放性骨折处理
05
多学科协作机制
创伤团队激活标准
团队激活
根据伤情分级结果,迅速激活相应的创伤救治团队,包括医疗、护理、急救等人员。
03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伤情分级,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
02
伤情分级
伤情评估
对多发伤病人进行全面的伤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