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病人诊疗与管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病因与诱因分析03临床表现评估04诊断流程规范05治疗方案设计06护理与康复管理01疾病基础认知
01疾病基础认知PART
定义与分类标准定义分类标准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呼吸衰竭可分为I型(低氧性呼吸衰竭)和II型(高碳酸性呼吸衰竭);也可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包括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导致肺泡通气不足,氧气无法顺利进入血液,引起低氧血症。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呼吸衰竭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如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呼吸肌疲劳等,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肺换气功能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弥散障碍,使氧气不能顺利由肺泡进入血液,引起低氧血症。氧耗量与氧供量失衡在呼吸衰竭时,机体通过增加通气量来代偿缺氧,但同时也会增加氧耗量,进一步加重缺氧。
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与死亡率病因分布年龄与性别季节与地域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衰竭的病因多样,包括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胸廓病变、神经肌肉病变等,其中以呼吸道病变最为常见。呼吸衰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老年人更易发生且病情较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女性发病率有所上升。呼吸衰竭的发生与季节和地域有关,如冬季和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与呼吸道感染和寒冷刺激导致的呼吸道痉挛有关。
02病因与诱因分析PART
主要原发病因呼吸道病变包括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肺血管病变如肺血栓栓塞症、肺血管炎等。胸廓病变如胸廓畸形、胸膜增厚等导致胸廓活动障碍。神经肌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累及呼吸肌。
急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气道阻塞支气管痉挛、异物吸入等。呼吸肌疲劳剧烈运动、过度通气等。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等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境因素高海拔、低氧环境等。05急性/慢性诱发因素慢性诱发因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过度劳累等。06
老年人肥胖人群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的人群患有心脏病的人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高危人群筛查因器官功能减退,易出现呼吸衰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如心衰、冠心病等。因体重过大,加重呼吸负担。因活动量减少,肺功能下降。
03临床表现评估PART
典型症状分级从无呼吸困难到需要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或需要气管插管等机械通气。呼吸困难程度呼吸增快、减慢或呈现为潮式呼吸、间歇呼吸等异常节律。呼吸频率与节律通过动脉血氧分压(PaO2)或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评估。氧合状况
体征监测指标呼吸系统体征包括呼吸音、啰音、胸廓运动等。01循环系统体征心率、血压、心音等,以评估心脏功能及血容量情况。02其他相关体征如意识状态、皮肤颜色、温度等,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03
并发症预警信号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正常范围,或出现发绀等症状。高碳酸血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出现酸中毒等表现。呼吸衰竭诱发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衰、肾衰等,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如气压伤、呼吸道感染等,应关注呼吸机参数及患者症状。
04诊断流程规范PART
血气分析判读标准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HCO3-)判断酸碱失衡,通常7.35为酸中毒,7.45为碱中毒。判断有无缺氧,60mmHg为低氧血症。判断有无呼吸衰竭,50mmHg为呼吸衰竭。判断酸碱失衡的代谢成分,与PaCO2一起评估酸碱平衡状态。
影像学检查选择观察肺部病变,如肺炎、肺水肿、气胸等。胸部X线片对X线片不清晰的肺部病变进行进一步确认,如肺栓塞、间质性肺炎等。肺部CT可评估心脏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状态,如心包积液、心腔扩大等。超声检查
严重程度分级工具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死亡风险。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的程度,判断病情发展趋势。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判断脑功能受损程度。123
05治疗方案设计PART
氧疗策略选择氧疗指征根据患者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氧疗。01氧疗方式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高浓度吸氧等方式,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氧疗方式。02氧疗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氧疗方案。03
机械通气适应症机械通气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