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的疾病概述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定义与范畴
02
病因病机
03
临床表现
04
诊断标准
05
治疗原则
06
预防与调护
01
定义与范畴
基本定义与历史沿革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基本定义
痿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颇多,如《黄帝内经》中即有“痿论”专篇,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痿病理论体系。
历史沿革
01
02
中医痿病范畴分类
指肢体痿弱无力,以行走困难为主症的疾病。
痿躄
痿病与痹病合称,痹病以疼痛为主,痿病以痿弱无力为主,两者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出现。
痿痹
指内脏精气不足,导致肢体痿弱无力的疾病,如肺痿、脾痿等。
内脏痿
现代医学对应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如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脊髓病变等,这些疾病可导致肢体肌肉萎缩、无力,与中医痿病相似。
01
肌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这些疾病以肌肉无力为主要表现,与痿病的临床症状相似。
02
其他疾病
如内分泌代谢疾病、营养缺乏、中毒等,也可导致肢体痿弱无力,但属于中医痿病的范畴较少。
03
02
病因病机
中医内因与外因
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劳逸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耗损,筋脉失养而痿。
内因
外感六淫之邪,如湿热、寒湿、风邪等侵袭,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痿。
外因
脏腑功能失调关联
肺虚
肝虚
脾虚
肾虚
肺主皮毛,宣发肃降,若肺气虚弱,皮毛失养,则易痿。
脾主肌肉,运化水谷精微,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养而痿。
肝主筋,藏血主疏泄,若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易痿。
肾主骨生髓,若肾气不足,骨髓空虚,不能充养骨骼,则筋骨痿软无力。
气血津液运行障碍
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液瘀滞于经络之中,筋脉失养而痿。
气虚血瘀
津液是滋润筋脉的重要物质,津液亏虚则筋脉失养而痿。
津液亏虚
湿热之邪蕴结于经络之中,阻塞气血运行,筋脉失养而痿。
湿热蕴结
03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特征
肢体痿软无力
痿病最主要的症状是肢体痿软无力,患者常感肌肉无力、肢体抬举困难,甚至不能行走。
01
肌肉萎缩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
02
肢体感觉异常
患者常感到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异常感觉,严重时甚至失去感觉。
03
分型临床表现
肺热伤津型
湿热浸淫型
脾胃虚弱型
肝肾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同时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较快。
主要表现为身体困重、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小便短黄等症状,同时肌肉萎缩和无力程度较重。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等症状,同时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较慢。
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等症状,同时肌肉萎缩和无力程度逐渐加重。
病程进展特点
痿病的病程一般较长,病情逐渐加重,且进展速度较快。
进行性加重
痿病的肌肉萎缩和无力是不可逆的,即使经过治疗,也很难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痿病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不可逆性
痿病不仅会影响四肢肌肉,还会逐渐累及躯干、颈部和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导致全身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累及多个部位
01
02
04
03
并发症多
04
诊断标准
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嗽,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肺热津伤证
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证
四肢困重,痿软无力,或麻木不仁,身热不扬,汗出粘腻,胸脘痞闷,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浸淫证
01
03
02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痿软无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亏虚证
04
西医辅助检查方法
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可见神经源性损害,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振幅降低,募集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01
肌肉活检
可见肌肉萎缩、变性,有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
02
血液检查
部分患者有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肌酶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等。
03
鉴别诊断要点
痹病以关节疼痛为主,痿病以肌肉无力为主,且痹病后期可出现痿病症状,但痿病不会出现关节疼痛。
与痹病鉴别
与中风鉴别
与痿躄鉴别
中风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为主要表现,痿病则无这些表现,仅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
痿躄为肢体筋脉弛缓,酸软无力,但多发生于下肢,且无肌肉萎缩等明显体征,与痿病有明显区别。
05
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方用四妙丸加减或三仁汤加减。
湿热浸淫证
益气